切割傅崑萁,大罷免風暴自動消失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這個紛亂不安的時代,國民黨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各地暗湧的罷免潮如同一場場民間小革命,直指黨內那些背負爭議的名字。在這樣的壓力下,若國民黨有一絲政治智慧,就應當明白,切割傅崑萁等人不只是策略,更是保命符。


傅崑萁這個名字,早已成為台灣負面情緒的集結之處。若國民黨果斷地開除他的黨籍,甚至在眾目睽睽下與他斷絕關係,那麼,那些準備掀起大罷免的群眾,或許會因此放下手中旗幟。畢竟他們所反對的,不只是政黨,而是政黨中那不願認錯、不肯改變的頑固。

直到今天,這些罷藍團體還是很多都不喜歡民進黨,有些還是原本支持國民黨的﹒


作為一個希望台灣不會淪落成民進黨專制情況、也盼望國民黨能夠再起的中立角色,筆者還是希望國民黨能改變。

若不趁此時把與社會價值背道而馳的人清除出去,國民黨只會讓更多中間選民死心。不是大家對藍營沒有感情,而是一次次的容忍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望。與其等著社會給國民黨一次致命的教訓,不如主動修正、主動清理,贏得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


而在政壇這場錯綜複雜的棋局裡,誰該為最近的抄黨籍風波負責?不論真相為何,只從政治角度,只要國民黨願意將矛頭指向傅崑萁,說這一切都是他的私相授受,黨中央不知情,那麼輿論的火焰或許會稍稍轉向。

我毫不掩飾的說,相信中立媒體﹑偏綠媒體,綠營支持者肯定都會不相信,甚至吐槽國民黨殺驢卸磨,但政治上本來就是這麼黑暗,不管這些人信不信,但這絕對是對國民黨最好的策略。

而更關鍵的,是這個動作若能與民進黨的合作意願綁在一起,象徵著民主陣營的再重組,那便不只是卸責,更是一場策略性轉型。


這話說來或許有些逆耳,但若國民黨真的願意撇下恩怨,哪怕只是戰略性的與民進黨就特定議題進行合作,對社會來說,這會是一種意志的展現,也是一種制度的自我修復。人民在乎的從來不是你們兩黨彼此怎麼攻訐,而是你們能不能一起把社會穩下來。


至於朱立倫——這個過去曾被寄予厚望的名字,如今也走到抉擇的邊緣。他可以選擇堅持現狀,亦可選擇讓位給更年輕、更具改革形象的領導人。若他願意主動退場,這不僅會成為一種政治上的高尚,更是國民黨形象重建的契機,替黨換來更多生機。

老實說,這或許是朱主席最後一次能夠主動影響歷史的時刻。與其被動被外界逼退,不如主動創造一個傳承、交棒、更新的局面。若能如此,即便離席,也會被後人記住是為了大局而走。


這一連串的動作若能做得乾淨俐落,不僅是面對島內輿論,更是對大洋彼岸釋出的訊號。在這個美中對峙的年代,美國早已將「民主價值」視為外交的試金石。國民黨若能展現自清的誠意,自然能消除美方的疑慮,重新打開對話的門。那不僅是國際的信任,更是重新獲得話語權的關鍵。


我們不妨誠實一點,美方對國民黨的疑慮,從來不是偶然,而是累積而來。若今天國民黨願意在價值與立場上清楚表態、在人事上嚴格把關,那麼不但能說服台灣的年輕人,也能重啟與美國的信任橋梁。這一點,從來不需要靠口號,而是靠實際的作為去證明。


一場風暴正在醞釀,而國民黨,是選擇自我犧牲以圖再生,還是抱殘守缺走向崩解?歷史的筆端早已沾墨,下一筆落下之前,全看他們如何抉擇。相信對於仍然支持國民黨的人,這些仍對國民黨懷抱希望的支持者,雖然大家都在為了反民進黨而選擇默不吭聲﹑或者昧著良知持續嗆民進黨,但內心裡也肯定盼望那曾經英明果決的政黨,不要再錯過這最後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瘋言瘋語的狼飄的沙龍
13會員
261內容數
這是一個無法論述對錯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而我反對專制,所以現階段我會比較偏向我們中華民國這邊。我是一個期待中國民主自由的人、也期待中東、非洲各國人民也能卓越成長起來。
2025/05/23
本文以公司改名與合併為比喻,說明中華民國改名為台灣共和國並不代表滅國,並分析統一後對人民在民主制度、社會福利、專業價值及政府透明等層次來進行討論
2025/05/23
本文以公司改名與合併為比喻,說明中華民國改名為台灣共和國並不代表滅國,並分析統一後對人民在民主制度、社會福利、專業價值及政府透明等層次來進行討論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國民黨又要開始退潮囉~~~ 一個黨主席是能身兼多少職?錢的部分當然是交給專業人員處理!
Thumbnail
國民黨又要開始退潮囉~~~ 一個黨主席是能身兼多少職?錢的部分當然是交給專業人員處理!
Thumbnail
雖然我之前罵藍營的版本蠢到爆,但藍營放棄了,改支持民眾黨的方向,
Thumbnail
雖然我之前罵藍營的版本蠢到爆,但藍營放棄了,改支持民眾黨的方向,
Thumbnail
傅崐萁(傅子文,花蓮縣縣長) ‧當花蓮大地震時,花蓮人民最需要花蓮市市長坐鎮時,傅崐萁卻選擇跑去中國旅遊寒暄 ‧花蓮大地震時,傅崐萁拍下自家「被超多禮盒覆蓋的客廳」畫面,以致他無法走到房間,只能去外面住民宿睡覺
Thumbnail
傅崐萁(傅子文,花蓮縣縣長) ‧當花蓮大地震時,花蓮人民最需要花蓮市市長坐鎮時,傅崐萁卻選擇跑去中國旅遊寒暄 ‧花蓮大地震時,傅崐萁拍下自家「被超多禮盒覆蓋的客廳」畫面,以致他無法走到房間,只能去外面住民宿睡覺
Thumbnail
時間回到今年2月6日,當時新國會剛就任,傅崐萁也剛當選總召,他喜孜孜地宴請記者,並且貌似胸襟寬闊地徵求每一位記者的建言。 我印象很深,我是這桌記者最後一位發言,當時我就建議傅崐萁:「別跟在黃國昌屁股後面推動國會擴權法案,這對國民黨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肯定會被民眾黨收割,也肯定會被大法官判定違憲
Thumbnail
時間回到今年2月6日,當時新國會剛就任,傅崐萁也剛當選總召,他喜孜孜地宴請記者,並且貌似胸襟寬闊地徵求每一位記者的建言。 我印象很深,我是這桌記者最後一位發言,當時我就建議傅崐萁:「別跟在黃國昌屁股後面推動國會擴權法案,這對國民黨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肯定會被民眾黨收割,也肯定會被大法官判定違憲
Thumbnail
在野黨沒有行政的舞台,主要對外的溝通管道就是透過民意代表,國民黨竟然選了一個被美國拒絕入境的人當了總召,上任後也確實爭議頻傳: 花蓮發生四○三強震後,傅崐萁仍堅持於四月二十六日率同黨立委訪中 國會擴權法案引起憲政爭議,之後傅崐萁喊出要修憲廢監察院,但國民黨中央指出五權分立是國民黨的長期主張 後
Thumbnail
在野黨沒有行政的舞台,主要對外的溝通管道就是透過民意代表,國民黨竟然選了一個被美國拒絕入境的人當了總召,上任後也確實爭議頻傳: 花蓮發生四○三強震後,傅崐萁仍堅持於四月二十六日率同黨立委訪中 國會擴權法案引起憲政爭議,之後傅崐萁喊出要修憲廢監察院,但國民黨中央指出五權分立是國民黨的長期主張 後
Thumbnail
這篇是看完傅崐萁的三讀演講、記者會影片,以及范琪斐專訪黃國昌影片之後生出來的,莫名其妙是一篇甜文,但是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算計。最近國會的局勢詭譎,各黨派各自心懷鬼胎,唯一能確定的是,蔥花二人不會讓大家好過。 *** 和國民黨合作推出國會改革法案,對阿蔥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就是真正「證明民進黨做不
Thumbnail
這篇是看完傅崐萁的三讀演講、記者會影片,以及范琪斐專訪黃國昌影片之後生出來的,莫名其妙是一篇甜文,但是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算計。最近國會的局勢詭譎,各黨派各自心懷鬼胎,唯一能確定的是,蔥花二人不會讓大家好過。 *** 和國民黨合作推出國會改革法案,對阿蔥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就是真正「證明民進黨做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