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開始實施的限制消費方式,本來是信心滿滿的,但是一旦實施久了會發現很難實行。
【不可能不買書跟衣服】比方說要我不買書跟衣服這件事就是很不可能的,不過限制消費那時,我把買書的習慣變成了會先去圖書館用借的,真的借不到又很想看才用買的。
我覺得限制買書這招很好是因為,有些書我只是當下想看,但是我的體力跟時間上不一定可以配合,會造成買來的書沒時間看,然後變成壓力源;金錢跟時間上的壓力,那麼不如先用借的,看不了再還給圖書館,想看的話再去借出來,才不會造成庫存的壓力。
買衣服這種事對我來說太久沒買的話會造成壓力很大,因為女生都是愛漂亮的,想要讓自己漂亮是天性,所以如果當季有出漂亮的衣服沒有買,會覺得不太善待自己。
但是會做限制消費是因為怕自己亂花錢,所以才會做那樣的制訂,既然重點是怕"亂花錢"跟"浪費",那麼就來制定一個對自己合理的預算,在預算範圍內花的錢,就算是浪費也是合理的。
這是我看了一本書叫做躺著賺就有錢的自由人生(The total money makeover), 作者戴夫.拉姆齊(Dave Ramsey)說的一個概念,他說藉由制訂預算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月開銷,在還債期間,超過預算的東西除了是緊急的事件,就不應該買。
而緊急的事件就是要由事先儲存的緊急預備金來支付,而不是從日常生活中支出。
他書上說的理財七步驟我分列如下:
- 快速存到3萬元
- 把所有負債(房貸除外)快速還清
- 存下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
- 收入15%用來投資
- 存小孩的大學學費
- 提早還清房貸
- 持續累積財產
財務上要有安全感的順序,要按照以上七個步驟,如果因為生命中有什麼突發事件,造成理財的步驟亂掉了,不用慌,再回到這七個順序繼續執行就可以了。
【編列預算沒有想像中痛苦】
這本書有說到編列預算的方式,我以前很討厭編列預算這種事,感覺我想要買什麼就要買,但你一旦要按照預算過生活就會讓生活有所限制;但我沒有想到的是,編列預算不是限制自己的自由,而是要把自己的自由額度先存起來,在日後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
所以在我執行了一個月的按照預算生活之後,我發現了一件事;就是我可以很明確的分辨出"想要"跟"需要"。
人是要在被限制選擇的時候才能做出比較接近對的選擇,比方說你今天身上只剩下100元,而你的機車沒有油了,又想喝杯咖啡,那你會怎麼做呢?
機車如果沒有油,你會無法騎車上班跟採買食材;但是咖啡沒有喝則只是心情會比較差一點,對我來說機車沒有油這件事是維持生活所需,所以一定要先把錢花在這方面,而咖啡可以明天再喝也沒有關係。
沒有制定預算的話,可能我就會用現金加油,再刷卡(=先借錢)喝咖啡,那麼就又落入之前的不良消費習慣了。
所以才會有人說"把東西先放入購物車一個月或一週",經常一個月之後你就會忘了想買這東西,那麼這件東西對你來說就只是想要,但如果一個月之後你還是很想買,那就是需要了,那就買它吧!
所以執行一個月的制訂預算計劃,雖然有點不舒服但是覺得很有安全感,因為自己賺的錢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中,這是一種自律的感覺;就好像在還沒養成易瘦體質之前,天天量體重是必須的,因為你一旦發現自己變胖了,就會開始警戒然後下一餐少吃,才不會一下子突然變很胖。
債務也是一樣,如果你都沒有列出清單,來看你日常生活的錢都跑到哪去了,還是大手大腳的花錢,有一天突然看自己的帳單就會被突然嚇到了;那時要處理就不像是突然變胖的1~2公斤的脂肪那麼容易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