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 Brian Eno 作為現代音樂大師早已穩固其聲望,但他仍在創作的道路上持續探索和擁抱音樂世界的無限可能,這次與觀念藝術家兼作曲家 Beatie Wolfe 合作的雙專輯,更傾向於他作品中冥想性的一面,超凡入聖的聲響與空靈悠遠的嗓音彼此依託,呈現出更為宏觀的心靈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對 Beatie Wolfe 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對探索不同音樂體驗方式感興趣的人來說,這位來自倫敦的創作歌手在大學時以 Leonard Cohen 為主題撰寫了畢業論文,當時她得出一個結論:「在Cohen 之後,幾乎所有內容主題都已被歌頌過了,接下來要做的,是將音樂置入其他語境中。」

Eno 也談到他們這次的創作動力來自於對「音樂所帶來新情感」的追求。他表示:「你可能會以為音樂人在錄音室創作時,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我對這段音樂有感覺嗎?』但奇妙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會這麼問,他們只是機械式地做一些看起來像音樂的東西,陷入了一種慣性模式。」

因此這次專輯也成為各式不同情感的複雜混合。在其他語言和文化中,對這些複合情緒往往有許多美麗的詞彙,但更多時候我們的感受是言語難以表達的,因此藝術夠引發我們從未真正體驗過的情緒或情緒混合,並藉此去梳理消化,讓專輯能成為這種表達感受的『母體』。

雖然被宣傳為一套雙專輯,但這兩張作品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聆聽體驗。《 Luminal 》揉合了經典搖滾、夢幻流行的元素,整體氛圍如同清晨手沖,噴發香氣的滑順咖啡。而《 Lateral 》相較則是較為純粹的環境音樂:一系列無限延續的合成音符、輕柔撥奏的吉他,以及緩慢移動的重複結構,共同織出一幅低調包容的聲音壁毯。
《 Luminal 》我會形容為「電子鄉村夢幻流行」,顯然較為豐富飽滿,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 Wolfe 那憂傷深情的歌詞,與 Eno 柔和合成節奏形成鮮明對比而產生亮點,從〈 A Ceiling And A Lifeboat 〉中潛藏的侵略感,到〈 Breath March 〉中如鯨語般脆弱的吟唱,這些段落都深深觸及我們本能的美感反應,迴響、夢幻與多層次的聲響,不禁讓人聯想到 Eno 在 90 年代初為英國搖滾樂團 James 所製作的音色。
也許正因為《 Luminal 》表現如此傑出,才讓《 Lateral 》的聲浴式空泛顯得乏善可陳,對比下來聆聽體驗顯得遲滯,依循著環境音樂的傳統範式,未能開闢新境,營造出的氛圍雖無傷大雅,卻缺乏了某種想法上的花火,但兩張專輯皆保有 Eno 一貫卓越的製作品質,也在設計中保留了皺摺與不完美,讓過程中多了一絲額外樂趣。

但總結《 Luminal 》和《 Lateral 》皆再次證明 Eno 的伯樂慧眼,Wolfe 以極簡的吉他彈奏和朦朧嗓音為主體,彷彿沉入馬里亞納海溝或遠赴另一個星系,而 Eno 則為她打造出一個溫暖的音浴,用層層和聲將一切包覆其中,雖然被譽為環境音樂的指標人物,但當他能與一位同樣才華洋溢的聲音合作時,靈感似乎更為澎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