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到底是什麼?
我們都說討厭虛偽,但其實也熱愛包裝。
只不過這裡的「虛偽」,不是指完全編造的騙局,而是更微妙的東西:人設。
人設是一種經過設計、剪裁的形象管理。它介於真實與虛構之間,有時誠懇、有時漂亮,有時令人佩服——但從來不完整。人們會選擇性地呈現某些面向、隱藏某些背景,讓整體敘事聽起來合理又吸引人。久而久之,我們對「真實」的判斷開始扭曲。只要某段資訊查得到、證明看得見、截圖翻得出來,我們就會不自覺相信它背後整套敘事都是可信的。這正是陷阱的開始。
最高明的謊言,是部分真實
幾年前,我和一位朋友錄 Podcast,主題是:「要怎麼很會騙人?」
當時我們的結論是——最高級的謊言,不是編造一個故事,而是剪輯真相。
只要你能把查得到的資訊拿來當作封面,把你不想說的那部分藏進邊角,就能讓整體看起來非常真實。
這樣的操作高明在於:我們很難去判斷,那些資訊的缺漏究竟是無心遺忘、記憶錯誤,還是有意遮掩。
而我們的信任感,恰恰就建立在這些「部分真實」上。
每個人都有一點包裝,只是你沒發現
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使用這樣的敘事手法——在履歷上修辭、在社群上過濾情緒、在關係中選擇沉默。
這並不是批判,而是提醒。當你在說「我只是形容詞比較大膽」、「我沒有說謊啊」的時候,你可能真的沒說謊,但你確實選擇了怎麼說。
這不是欺騙,是策略。
但策略的使用,也會讓聽者誤判真相。
陽明交大的故事,是一面鏡子
最近陽明交大的新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件主角曾在履歷中標示自己獲得「最佳辯士」,但實際上他拿到的是「單場最佳辯士」。兩者雖然只差幾個字,意義卻差了很多。
他沒有偽造,也沒有完全說謊。獎項確實存在,參賽也有證據。
只是他在陳述時,做了一點點剪裁,把一個真實變成了「誤導性的真實」。
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高級人設手法。你不說錯話,你只說你想讓別人聽到的那部分。
與其怕被騙,不如學會看穿話術。
所以,我不是要大家變得多疑,而是想說:
永遠保留一點懷疑,即使你查得到真實。
一個敘事聽起來沒有問題,不代表它沒有「遺漏」。
尤其是那些說得特別順、寫得特別漂亮、資料特別完整的敘事,可能就是剪接過最精緻的版本。
人生沒那麼難,但也沒那麼簡單。
與其不斷擔心被騙,不如學會辨識話語背後的選擇性陳述。
如果你想練習不被騙,也許可以從學會「怎麼騙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