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圖自異色檔案
前陣子,YouTuber 鍾明軒在《百靈果》Podcast 上聊到,在美國遊學時說「我來自台灣」時,沒人知道「TAIWAN」是什麼。為了讓對方理解,他後來使用「講中文」、「Chinese culture」、「中華料理」作為連結,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接下要先撇開媒體把他的發言誤導成「他說他來自中國」這件事——而是想認真討論:為什麼台灣不能也不該被簡化為「Chinese culture」的一部分。
---一、語境不等於直譯:「Chinese」在國際上常指中國,不是文化概念
講中文的人,可能會覺得「Chinese culture」是個中性詞彙,指的是漢字、儒家思想、清明節掃墓、中秋節賞月……這些我們歸類於「中華文化」的習俗、生活日常,這些當然對於中文母語使用者沒有什麼太大的理解問題。
當你跟馬來西亞或是移民到其他地區(比如加拿大之類)的華人說「我是華人」,大家都可以很直接的理解:你是華人不代表你來自中國。但是,當你走出華人文化圈的時候,「Chinese」指的到底是什麼?
多數的外國人連東亞人的長相都分不太出來:日本人、韓國人還是新加坡人,他們可能都覺得長得一樣;同樣地,外國人也很難被期待他們能把「Chinese culture」 當成「漢文化」或是我們很俗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理解「Chinese culture」是因為知道什麼是「Chinese」,也能夠直白的聯想到「中國」(PRC、China)、共產黨、微信、限制言論、也許還有新冠肺炎。
他們理解的「Chinese culture」是你所想表達的儒家教育,或是過年發紅包嗎?還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價值體系、來自中國的人?
這已經不只是語言轉譯的問題,而是語境錯置。這樣的說法,不但模糊了台灣的國際定位,也讓外國人無法理解「台灣是個獨立的文化與政治實體」這件事。
二、用「Chinese culture」介紹台灣,是對台灣文化多元性的限縮
更讓人在意的是:台灣文化,遠遠不只是「中華文化」的延伸。
我們有原住民族的神話、歌謠與語言;有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教育與飲食習慣;有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文化與閩南、客家交織的生活樣貌;更有近三十年在自由民主環境中逐漸成形的同性婚姻合法、跨文化藝術與本土創作。
存在我們使用的「台語」裡面甚至已經跟閩南語不一樣了,即便他可以溝通,但他終究不是一樣的;在我們使用的「國語」很多的用詞也已經跟中國的普通話用法不一樣了,即便他可以溝通,但你不能說他們一樣。
用「Chinese culture」作為概括,不只忽略了這些豐富性,更在邏輯上把台灣綁回中國的文化母體。這不是文化自信,而是一種對自己文化面貌的懶惰省略。我們當然可以承認台灣的文化有來自中國的歷史成分,但這並不等於我們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更不代表我們要用中國的文化標籤來介紹自己。
三、外國人不認識你很正常,你說錯才是問題
有些人會說:「外國人又不懂台灣,講Chinese他們比較懂啦!」
外國人當然沒義務認識你。
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很多人分不清台灣、泰國,就像我們可能也沒聽過很多國家的名字,這些都再正常不過。但正因如此,怎麼介紹自己,對我們來說才格外重要。
當你說 「I'm from Taiwan.」,而對方一臉茫然,你接下來怎麼補充:
- 是選擇偷懶地讓對方誤以為你來自中國?
- 還是趁機告訴他們「我們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講中文(注意!你可以使用Mandarin),用的是繁體字,跟中國不一樣。」
四、你怎麼說話,別人就怎麼認識你的國家
我們常說自己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自由從來不是逃避責任的免死金牌。當你站在國外、面對不同的*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你不只是在代表你自己,你是那一刻、那個語境下的「台灣人」。
你怎麼說,決定對方怎麼理解你來自哪裡。你說的很模糊,對方就有模糊的印象;你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解釋是「speak Chinese」、「Chinese culture」、「Chinese food」,倘若對方真的以為你跟中國人是一樣的,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誤解,但後果卻由所有台灣人承擔。
當然,不是說「Chinese culture」一詞有原罪,也不是否定它在我們歷史中的影響,而是:在不同文化語境裡,這個詞會被聽成什麼樣子、背後附帶哪些政治與國家想像,才是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在國外說話的台灣人,都應該具備一點國家認同的基本素養:說清楚你是誰,來自哪裡,代表什麼價值。
五、那我們該怎麼介紹台灣?
你可以拿出手機,打開google地圖告訴他在哪裡、打開維基百科、打開翻譯,有網路的人會有無限多種介紹自己國家的方式,只在於你自己有沒有當一回事。
(鍾明軒之所以會被檢視,就來自於他樂於展現自己,卻懶的展現自己的國家特色。)

英文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母語,但是全世界在國際溝通上都共同使用,所以並沒有「要求對方理解中文意思」這個選項,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也是學習英文去用非母語溝通的。
結語:我們怎麼說自己,世界就怎麼看我們
這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很認真的提醒:當我們處於資訊落差的世界中,對自己的介紹,既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展現,也是一種集體命運的交會。
台灣值不值得被世界看見?值得。
但世界不會主動來看我們,我們得先說出來,而且說對、說清楚。
一個人的話語雖小,但在世界看來,就是這個國家的縮影。
*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文化對詞語、行為、符號、價值觀的理解方式。(同一句話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會有不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