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該用「Chinese culture」介紹台灣?——認同、語境與責任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截圖自異色檔案

截圖自異色檔案

前陣子,YouTuber 鍾明軒在《百靈果》Podcast 上聊到,在美國遊學時說「我來自台灣」時,沒人知道「TAIWAN」是什麼。為了讓對方理解,他後來使用「講中文」、「Chinese culture」、「中華料理」作為連結,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接下要先撇開媒體把他的發言誤導成「他說他來自中國」這件事——而是想認真討論:為什麼台灣不能也不該被簡化為「Chinese culture」的一部分

---

一、語境不等於直譯:「Chinese」在國際上常指中國,不是文化概念

講中文的人,可能會覺得「Chinese culture」是個中性詞彙,指的是漢字、儒家思想、清明節掃墓、中秋節賞月……這些我們歸類於「中華文化」的習俗、生活日常,這些當然對於中文母語使用者沒有什麼太大的理解問題。

當你跟馬來西亞或是移民到其他地區(比如加拿大之類)的華人說「我是華人」,大家都可以很直接的理解:你是華人不代表你來自中國。但是,當你走出華人文化圈的時候,「Chinese」指的到底是什麼?

多數的外國人連東亞人的長相都分不太出來:日本人、韓國人還是新加坡人,他們可能都覺得長得一樣;同樣地,外國人也很難被期待他們能把「Chinese culture」 當成「漢文化」或是我們很俗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理解「Chinese culture」是因為知道什麼是「Chinese」,也能夠直白的聯想到「中國」(PRC、China)、共產黨、微信、限制言論、也許還有新冠肺炎。

他們理解的「Chinese culture」是你所想表達的儒家教育,或是過年發紅包嗎?還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價值體系、來自中國的人?

這已經不只是語言轉譯的問題,而是語境錯置。這樣的說法,不但模糊了台灣的國際定位,也讓外國人無法理解「台灣是個獨立的文化與政治實體」這件事。

二、用「Chinese culture」介紹台灣,是對台灣文化多元性的限縮

更讓人在意的是:台灣文化,遠遠不只是「中華文化」的延伸。
我們有原住民族的神話、歌謠與語言;有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教育與飲食習慣;有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文化與閩南、客家交織的生活樣貌;更有近三十年在自由民主環境中逐漸成形的同性婚姻合法、跨文化藝術與本土創作。

存在我們使用的「台語」裡面甚至已經跟閩南語不一樣了,即便他可以溝通,但他終究不是一樣的;在我們使用的「國語」很多的用詞也已經跟中國的普通話用法不一樣了,即便他可以溝通,但你不能說他們一樣。

用「Chinese culture」作為概括,不只忽略了這些豐富性,更在邏輯上把台灣綁回中國的文化母體。這不是文化自信,而是一種對自己文化面貌的懶惰省略。我們當然可以承認台灣的文化有來自中國的歷史成分,但這並不等於我們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更不代表我們要用中國的文化標籤來介紹自己。


三、外國人不認識你很正常,你說錯才是問題

有些人會說:「外國人又不懂台灣,講Chinese他們比較懂啦!」

外國人當然沒義務認識你。
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很多人分不清台灣、泰國,就像我們可能也沒聽過很多國家的名字,這些都再正常不過。但正因如此,怎麼介紹自己,對我們來說才格外重要。

當你說 「I'm from Taiwan.」,而對方一臉茫然,你接下來怎麼補充:

  1. 是選擇偷懶地讓對方誤以為你來自中國?
  2. 還是趁機告訴他們「我們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講中文(注意!你可以使用Mandarin),用的是繁體字,跟中國不一樣。」


四、你怎麼說話,別人就怎麼認識你的國家

我們常說自己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自由從來不是逃避責任的免死金牌。當你站在國外、面對不同的*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你不只是在代表你自己,你是那一刻、那個語境下的「台灣人」。

你怎麼說,決定對方怎麼理解你來自哪裡。你說的很模糊,對方就有模糊的印象;你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解釋是「speak Chinese」、「Chinese culture」、「Chinese food」,倘若對方真的以為你跟中國人是一樣的,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誤解,但後果卻由所有台灣人承擔。

當然,不是說「Chinese culture」一詞有原罪,也不是否定它在我們歷史中的影響,而是:在不同文化語境裡,這個詞會被聽成什麼樣子、背後附帶哪些政治與國家想像,才是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在國外說話的台灣人,都應該具備一點國家認同的基本素養:說清楚你是誰,來自哪裡,代表什麼價值。


五、那我們該怎麼介紹台灣?

你可以拿出手機,打開google地圖告訴他在哪裡、打開維基百科、打開翻譯,有網路的人會有無限多種介紹自己國家的方式,只在於你自己有沒有當一回事。

(鍾明軒之所以會被檢視,就來自於他樂於展現自己,卻懶的展現自己的國家特色。)

raw-image

英文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母語,但是全世界在國際溝通上都共同使用,所以並沒有「要求對方理解中文意思」這個選項,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也是學習英文去用非母語溝通的。


結語:我們怎麼說自己,世界就怎麼看我們

這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很認真的提醒:當我們處於資訊落差的世界中,對自己的介紹,既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展現,也是一種集體命運的交會。

台灣值不值得被世界看見?值得。
但世界不會主動來看我們,我們得先說出來,而且說對、說清楚。

一個人的話語雖小,但在世界看來,就是這個國家的縮影。




*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文化對詞語、行為、符號、價值觀的理解方式。(同一句話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會有不同解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反正是阿塊寫的
27會員
52內容數
一個生在地球上人類的murmur。
反正是阿塊寫的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我想過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是異性戀的原因: 大概只是因為我身為一個生理女性,又只跟生理男性在一起過。 但是,性向不是取決於雙方的性別認同嗎? 從某個時刻開始,我開始陷入疑惑,無聊的人會找點事情困擾自己,然後再認真的跑去問別人:你,真的確定你是異性戀嗎?會不會只是誤會?
Thumbnail
2025/04/13
我想過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是異性戀的原因: 大概只是因為我身為一個生理女性,又只跟生理男性在一起過。 但是,性向不是取決於雙方的性別認同嗎? 從某個時刻開始,我開始陷入疑惑,無聊的人會找點事情困擾自己,然後再認真的跑去問別人:你,真的確定你是異性戀嗎?會不會只是誤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會問,明明隊名上寫的是Chinese Taipei,但是主播卻喊的是臺灣隊。不過類似的情況也不少見,只要選手出國比賽,往往都要考慮,要用是「ROC」、「Chinese Taipei」還是「Taiwan」。 先不論你是支持哪一個,讓我們先從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一下,到底每個名詞,又是在什麼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會問,明明隊名上寫的是Chinese Taipei,但是主播卻喊的是臺灣隊。不過類似的情況也不少見,只要選手出國比賽,往往都要考慮,要用是「ROC」、「Chinese Taipei」還是「Taiwan」。 先不論你是支持哪一個,讓我們先從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一下,到底每個名詞,又是在什麼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討論到現在中華民國的處境,在名詞上可能會看到,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又或是之前像是前總統蔡英文,現任總統賴清德提的「中華民國臺灣」,但他有什麼差別呢?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而有這個「在」字的差別,到底大不大呢? 我知道有人可能會說,這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討論到現在中華民國的處境,在名詞上可能會看到,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又或是之前像是前總統蔡英文,現任總統賴清德提的「中華民國臺灣」,但他有什麼差別呢?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而有這個「在」字的差別,到底大不大呢? 我知道有人可能會說,這
Thumbnail
太平洋藝術節 (FestPAC )一段現場插曲在社群熱門傳送,閉幕典禮時主持人特別歡迎臺灣團隊,引發社群網路上關於國族認同的焦慮與關注。
Thumbnail
太平洋藝術節 (FestPAC )一段現場插曲在社群熱門傳送,閉幕典禮時主持人特別歡迎臺灣團隊,引發社群網路上關於國族認同的焦慮與關注。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40 用印花說台灣的故事,美學符碼新「台」味!feat 印花樂 共同創辦人 邱瓊玉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40 用印花說台灣的故事,美學符碼新「台」味!feat 印花樂 共同創辦人 邱瓊玉
Thumbnail
居住在台灣(1991-2006) 克里斯·施,在台灣出生長大,一直住在那裡直到我 17 , 我住在台灣,今年夏天在中國大陸待了幾個月。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雲南度過,也去了北京、上海和福建。 有關的中國和台灣之間的主要文化差異是什麼? *未來主要主觀概括*
Thumbnail
居住在台灣(1991-2006) 克里斯·施,在台灣出生長大,一直住在那裡直到我 17 , 我住在台灣,今年夏天在中國大陸待了幾個月。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雲南度過,也去了北京、上海和福建。 有關的中國和台灣之間的主要文化差異是什麼? *未來主要主觀概括*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