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自己的「歷史之場」:皮埃爾.諾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沒有關注《澎湃新聞》上的專文與書評,日前,讀到《記憶之場》中文全譯本主編助理宋逸煒的悼文:〈紀念皮埃爾.諾拉:一封没有發出的郵件〉,才知道1931年出生的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於2025年6月3日辭世,我作為《記憶之場》的中譯本讀者,對於這個訃聞及其主編的著述仍然有思想方面的觸動。

 

2015年8月,我在台北購得《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南京大學出版社)一選譯本,心情為之大好。不過,因於各種因素,我雖然保持陸陸續續的閱讀,直到次年3月14日下午4點20分,才將這部51萬字大部頭讀畢。坦白說,對於全書的內容,雖然我已忘卻大半,但我感覺這法式史學的論述之火仍在閃躍,算是該叢書主編者贈與讀者的友善信號。

 

今年一月初,我得知南京大學出版社,擬以15卷(中譯本)形式還原這套煌煌巨著,而且第1卷第2卷已出版,自然立刻向書店訂購。或許,訂購者非常踴躍或配書供給吃緊,到了四月份我才收到訂書。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對於《記憶之場》的閱讀正式往前邁進了一步。

 

接下來,談我如何閱讀《記憶之場》的動機與目的。

記憶之場(lieu de memoire)是皮埃爾.諾拉所發明的概念,在他看來,這個概念「既簡單又含糊,即是自然的又是人為的,既是最易感知的直接經驗中的對象,又是最為抽象的創作;換言之,它們包含物質、象徵和功能這三種意義。他進一步說,「記憶之場」是看待和書寫歷史的一種新方式;我們不能將記憶與歷史完全對立起來,二者之間存在連續性。歷史結束之處,即記憶開始之時。記憶是書寫歷史的一種方式,此觀念確實可以被應用於所有國家;但是,每個國家處理自己過去的集體記憶的方式各不相同。「記憶之場」曾是法國人理解自己歷史的一種特定方式;但是,所有國家、每個國家,特別是中國學者,如果打算這樣做的話,都必須追問自己與過去的關係,從而定義什麼是屬於他們的「記憶之場」。

 

在這裡,皮埃爾.諾拉點出了一個重點:每個論述者(無論他代表官方政治意識形態或基於個人立場,他們要闡釋和傳播「歷史之場」這個概念之前,就必須追問和定義何謂自身的「歷史之場」?那麼這就涉及了一個問題:不同群體基於自身(需求)的歷史記憶和立場,自然會採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若是急統狂飆派人士,他們對歷史之場的解釋就會是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劃定界線,而且政治修辭越是精緻高段就越能發揮影響力,所有無力抵抗反駁的讀者群眾,自然就要收歸他們所有。所以,我閱讀《記憶之場》的動機很簡單,在於多了解一種歷史論述的方法與內在邏輯,將之視為一種理性工具,而不會不加甄別照單全收。也就是說,藉由《記憶之場》中的思想資源與刺激,轉換成另一種論述的技藝,並從切實深刻的閱讀感悟中,完成對自身「歷史之場」(歷史觀)的建構。僅只這樣清醒而獨立的閱歷,就是一種明心見性的飛躍了。(2025年6月11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振瑞的沙龍
14會員
390內容數
邱振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0
接續至台北紀伊國屋書店取書的話題。   周日下午,天氣仍然很詭異,一半晴朗一半陰暗占領天空。出門前,我在隨身提袋裡備了一把折疊雨傘,以防再次淪為落湯雞似的窘境。數月前的星期天,我看天氣晴朗(長安西路)沒攜帶雨具,就直奔茉莉二手書店而去了。我在書店待了二十分鐘左右,選購了幾冊日文書,正要去收銀台結
2025/06/10
接續至台北紀伊國屋書店取書的話題。   周日下午,天氣仍然很詭異,一半晴朗一半陰暗占領天空。出門前,我在隨身提袋裡備了一把折疊雨傘,以防再次淪為落湯雞似的窘境。數月前的星期天,我看天氣晴朗(長安西路)沒攜帶雨具,就直奔茉莉二手書店而去了。我在書店待了二十分鐘左右,選購了幾冊日文書,正要去收銀台結
2025/06/07
今天,雨勢特別詭異,時而傾盆似的撲來,打得遮陽板叮噹響,時而又知收斂,變得像一個安靜的抒情詩人,用纏綿的氣氛把你留在家裡。就此來說,天氣和溫度是有相當優勢的,它以此來左右一般人的行為意志,使你要麼出行要麼在家看守。   午後,我告訴內人今日是紀伊國屋店會員日,而且,上個月底預訂了村山由佳傳記小說
2025/06/07
今天,雨勢特別詭異,時而傾盆似的撲來,打得遮陽板叮噹響,時而又知收斂,變得像一個安靜的抒情詩人,用纏綿的氣氛把你留在家裡。就此來說,天氣和溫度是有相當優勢的,它以此來左右一般人的行為意志,使你要麼出行要麼在家看守。   午後,我告訴內人今日是紀伊國屋店會員日,而且,上個月底預訂了村山由佳傳記小說
2025/06/06
這件事情,之前我似乎已經談過,但這次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同一件事情經過半年「發酵」,卻有不同的解讀與感悟,權充為一種自我思想的更新。 去年初夏,我們往回家的路上經過台北車站與連接高鐵站的通道時,遇見了一個有社會學意義的現象。那時候,正值午餐時間,我順便到販售鐵路便當的攤位,嚐試這馳名已久的便當
2025/06/06
這件事情,之前我似乎已經談過,但這次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同一件事情經過半年「發酵」,卻有不同的解讀與感悟,權充為一種自我思想的更新。 去年初夏,我們往回家的路上經過台北車站與連接高鐵站的通道時,遇見了一個有社會學意義的現象。那時候,正值午餐時間,我順便到販售鐵路便當的攤位,嚐試這馳名已久的便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前幾天收到了相關資料,卻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為了流量,還是忍痛把後續事情寫出來了。
Thumbnail
作者前幾天收到了相關資料,卻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為了流量,還是忍痛把後續事情寫出來了。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第2篇心得(21到88頁) #古怪的群體生活 才過
Thumbnail
01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目前舉辦的展覽向我們介紹了工具的歷史與發展,展出包括文學和學術卡片盒等相關形式。 02 該展覽展示了數十萬張卡片的卡片盒,其中一張卡片可能就是「卡片盒展覽」的一部分。 03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的展覽剛開始不久,可能展出了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中的一張卡片,
Thumbnail
01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目前舉辦的展覽向我們介紹了工具的歷史與發展,展出包括文學和學術卡片盒等相關形式。 02 該展覽展示了數十萬張卡片的卡片盒,其中一張卡片可能就是「卡片盒展覽」的一部分。 03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的展覽剛開始不久,可能展出了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中的一張卡片,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Thumbnail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