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輝達(Nvidia)在2026財年第一季繳出令人驚艷的成績單,營收達到440億美元,年增率高達69%,成為市場公認的AI浪潮最大受益者。然而,投資人要判斷這是否為長期結構性成長的開端,或只是由少數早期應用拉動的高峰,需要更深層的拆解。資料中心業務貢獻了其中約390億美元營收,年增73%,顯示AI基礎建設需求持續推升,但關鍵在於企業端的合約動能與長期續約率是否能維持目前的熱度。
美中科技摩擦依然是不可忽視的變數。美國政府對H20晶片出口中國的限制,導致Nvidia損失約25億美元的銷售機會,並造成45億美元庫存減記。儘管管理層表示已順利將產能轉移至非受限市場,但這類限制仍對未來季度構成潛在壓力。若中國需求無法替代,或其他地區成長放緩,對整體成長節奏將產生結構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AI晶片供應鏈不再是Nvidia獨舞。獲得其加持的CoreWeave,在2025年第一季營收達到9.8億美元,並揭露擁有259億美元的訂單積壓,其中112億美元來自OpenAI。這顯示企業對AI即服務(AI-as-a-Service)的需求正在快速擴張。同樣備受關注的 Nebius 也在部署Nvidia新一代Blackwell GPU,市場期待其能從邊緣崛起。但這些新創能否延續高速成長,仍有待觀察其商業模式與資本彈性。許多分析師忽略的指標,其實是「資料中心資本支出」。2024年全球資料中心資本支出達到驚人的4000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突破1兆美元,而目前AI加速晶片市場僅佔其中的3000億美元上下。這意味著只要Nvidia能維持產能、技術與交期優勢,未來仍有極大空間可供擴張。
技術上,Nvidia的新一代架構正在鋪陳中。2024年底推出的Blackwell架構已進入商轉,而預計2026年上線的Rubin架構則有機會帶來400億至950億美元的未來營收貢獻。不過,這些數字的實現仰賴出貨時程與晶片良率,若推遲或產能受限,將對預期造成壓力。
地區策略上,Nvidia正加速部署歐洲市場。公司透過DGX Cloud建構本地AI基礎設施,並與多家電信商及主權國家合作。若這些項目能轉化為高毛利的長期雲端合約,將有效分散對北美與亞太的依賴,但同時也須承擔執行難度與地緣風險。
除了Nvidia本身,其合作夥伴也值得關注。CoreWeave 憑藉與OpenAI的合作已迅速崛起,而 Nebius 在黑馬名單中亦逐漸浮現。這些二線供應商是否能建立具持續性的商業模式,而非僅依賴熱錢與投資題材,將決定其估值合理性與投資可行性。
地緣政治仍是一大風險。若美國政府進一步限制AI晶片出口至全球特定市場,將對Nvidia造成每年100~150億美元的潛在營收損失。投資人需密切關注公司是否能藉由供應鏈多元化與區域銷售平衡來降低外部政策風險。
股價估值方面,Nvidia近期股價已接近144美元,距離2025年1月的歷史高點149美元僅一步之遙。儘管市場對其成長預期樂觀,全年營收年增率預估仍在45%左右,但現階段本益比已處於高位,容錯空間有限。任何財報不及預期或宏觀政策變動,都可能導致估值修正。
最後,AI發展的長期結構性趨勢仍在加速。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表示,為支撐AI代理人、機器人與高階推理模型的發展,全球運算能力需提升100倍以上。這場AI基礎設施升級大戰,無疑仍在初期階段,但投資人須審慎評估是否會過度集中於少數雲端巨頭與政府項目之中。
Nvidia 的 AI 成長故事無疑具有震撼力,但未來的投資回報仍取決於執行能力、技術領先程度、地緣政治風險管理,以及生態圈的擴張效應。對長線投資人而言,理解其合作夥伴如 CoreWeave、Nebius 的角色與表現,也將是投資成功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