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
(Benjamín Labatut)
譯者:葉淑吟
出版:商周出版
※本文有提到書本內容,請斟酌閱讀
重要的事先說:《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好看得不得了!
『這世界真的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是我的口頭禪之一,凡舉遇到超出我的邏輯、難以理解的人事物時,不論正面讚賞還是負面評判,我總是以這句話來向他人展露我的驚訝。所以當我幸運能試讀此書時,在奇妙的巧合和被全然誘發的好奇心驅使下,我毫不猶豫的答應。在收到並開始閱讀《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前,我並未先行探查此書目錄,希望可以在沒有預設立場下直接傾聽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透過此書傳達的絮語。而《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帶給我的驚喜和衝擊也超出我的預想,紐約時報將此書列為21世紀百大好書一點也不為過。
此書聚焦近代重擊世界的五個科學家:哈伯、史瓦奇、格羅騰迪克、海森堡和薛丁格,雖然只有看似少少的五個篇章,但每一篇的內容卻非常充實。閱讀《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時,你很難定義自己究竟在讀什麼,散文還是小說?內容究竟是紀實傳記或是虛構故事?而一切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亦或其實冥冥間自有定數呢?但無論要如何定義,這本書真的是有、夠、好、看!班傑明.拉巴圖特撕開看似井然有序的世界表象,從混沌無序的內裡挑選幾件影響世界的重大科學研究與事件。他就像是從一團五顏六色糾纏不清的線團中細細將最核心的幾段絲線剝離取出,再施以想像的魔法織就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掛毯。透過巧妙的連結,《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模糊理智和瘋狂、正與邪的界線,讓我們一掃對科學研究嚴謹死板的印象,在字句間體驗巧合的離奇與命運的難解。
也許是因為閱讀此書時我正巧也觀看電影《西線無戰事》,所以對此書各篇章中戰爭相關的時代背景都特別有感,其中首篇<普魯士藍>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一說到普魯士藍,它有個更讓我熟悉的名字:中國藍,也不能不讓人能想到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中《神奈川沖浪裏》的驚濤駭浪。不同於靛青色的亮麗,普魯士藍的濃郁沉穩相當獨特,深深淺淺交疊出的藍足以涵蓋多變的天空大海,卻又不至於輕浮與黯淡。然而,帶著一樣名字的普魯士酸,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就如同這個被祈願永存的王國名一般,普魯士酸這類的氰化物成為至今最毒的毒藥之一。至此,拉巴圖特帶出了可能是事件上有史以來最難以定義的正邪難題:製造出氮肥解決饑荒的弗里茨•哈伯,同時也是研發氯氣、光氣、芥子毒氣等致命毒氣和奧斯威辛等死亡集中營使用齊克隆B的化武之父。他究竟是讓「餓殍偏野」不再發生的天使,還是使人吞吐間痛苦離世的惡魔呢?特別是哈伯第一任妻子在毒氣戰慶功宴隔日自殺、與哈伯離世前僅為了氮肥可能讓植物氾濫成災,壓縮人類生存空間時,一種難以言喻的荒謬感久久迴盪在我的腦海內。哈伯離世前的擔憂讓我難以感同身受,在這一刻,世界真的變成我不能理解的樣子了。我甚至無法停止的評估哈伯對世界的衝擊,不斷自我提問這麼一個道德難題:「如果火車即將撞上哈伯,但你可以改變火車軌道來改變火車行進方向。那麼你會為了他未來將讓飢荒消失而拉下拉桿,還是因為化學武器將導致兩次世界大戰上千萬人的死亡而毫無作為?」
其後的<史瓦西奇點>、<心中之心>、<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與<夜間園丁>章節,一步步的帶領我們窺探現代物理的詭妙。有別於古典物理的直觀驗證,現代物理已經在宏觀與微觀層面走的足夠遠,遠到很多理論超出一般人常理能夠理解,遠到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就是一場假意和上帝擲骰子的騙局。在拉巴圖特的妙筆生花下,現代物理的蓬勃發展就像花團錦簇的植物園一般,百花齊放讓人眼花撩亂。他們的理論自瘋狂、夢境或幻覺中茲生破土,混亂無序的情形和他們的人生一般無序。《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細細描繪這些天才困於苦難和自我的掙扎,在理念的驅使下,這些科學家眼中的世界定然與我們不同,而他們也成功改變了世人的認知,自此,世界也不再是我們理解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