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迎來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霜,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地面上的水汽遇到零度以下溫度,在物體表面凝結為一顆顆小小的冰晶。青年李白曾因思念蜀國,誤把月色當霜色;將灑在地上的月光,看成泛起了一層白白的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風起兮木葉飛,老了梧桐,熟了栗子,紅了柿子。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紅柿之俗,一來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二來,據說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出身十分貧困,經常得四處討飯覓食。有一年霜降,已幾天未進食的他餓得兩眼發黑。跌跌撞撞之際,竟看到了一棵柿子樹,上面果實纍纍,紅彤彤。又一年霜降,此時朱元璋已當了皇帝,領兵路過該處,發現柿子樹仍在,紅彤彤的柿子依然掛滿枝頭。朱元璋為感念當年這棵柿子樹救了自己,脫下紅色戰袍鄭重地披在柿子樹上,並封之為「凌霜侯」。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演變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除此,中國河北還流傳著「霜降敬耕牛」之風,共三天。古代以農為本,耕田離不開耕牛。到了霜降時節,田裡該種的種了、該收成的收成了,耕牛也可以歇一歇了。先是請師傅給牛穿新鞋,即換下舊鐵掌,釘上新鐵掌。穿上新鞋的牛,走路會輕快很多。還要給牛吃好的,一日三餐和主人吃得一樣、甚至更好。草料裡加上小米飯、荷包蛋,晚餐會拌上紅薯粥、碎窩窩頭;富裕人家的牛甚至吃得到油烙餅、燒餅哩!到了半夜,還能吃上一頓加了黑豆的宵夜。在這三天裡,牛不工作,不能打也不能罵,吃完飯還要牽著四處溜達閒逛。如果期間不幸死亡,必須好生埋葬。
霜降三物候。一候豺乃祭獸:霜降乃進入冬天的前奏,肉食類動物會捕捉獵物,以儲備食物好過冬。古人看到豺狼捉到了獵物後不馬上食用,而是堆積起來,猶如人類案前擺上供品祭天一樣,遂有了「豺乃祭獸」之說。二候草木黃落:樹葉紛紛枯黃掉落。三候蟄蟲咸伏:蟄蟲藏在洞中,進入不動不食的冬眠狀態。
四季遞嬗,該飄落的飄落,該蟄伏的蟄伏。天清氣肅,一年又一年!
漢武帝劉徹:秋風起兮白雲飛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汾陽縣(今山西萬榮縣之北)祭祀后土,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時劉徹四十四歲,登基已二十七年,文治武功,鼎盛一時。途中又傳來南征將士捷報,更是喜事一樁。美景、佳釀、聞喜,大漢天子卻樂極生哀愁。一樽在手,河水湯湯,油然思(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慨。秋風吹來、蕭颯,舉頭望青天、聲聲歸雁。天子觸景傷情,嘆歲月之不居,感人生之易老。遂作此篇,是有名的悲秋佳作。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蘭:蘭草,香草之一種,多生於水澤處。古代常用作香料、藥草、佩飾、洗浴、禮儀等,不同於觀賞用之蘭花。
佳人:可以代指劉徹志在追求豐功偉業的心願,恰如屈原以美人喻一己理想之高潔。也可以代指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姿的李夫人,生前深受漢武帝寵幸。產子後不久過世,劉徹追思不已。曾命方士招魂,想再見上一面,並寫下了《李夫人賦》寄哀思。
樓船:上面建有樓閣亭台的大船。
中流:水中央。楊素波:激起白色的波浪。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汾河上空,天高雲闊。汾河水中央,泛著一艘華麗樓船,蕭鼔齊鳴伴著嘩嘩划槳聲,迴蕩在波光粼粼間。樓船上,大漢天子與臣子同樂樂。品絲竹、享美酒、觀舞伎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秋風起,吹起了衣袜飄飄。岸邊樹木不復蔥鬱,金色落葉紛紛飄墜。晴空上,雁陣掠過,嘎嘎嘎的叫聲愈襯得雲悠悠,水悠悠!值此良辰好風景,漢武帝思也悠悠,《離騷》之嘆上心頭。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秋光冉冉,紅顏易老,憂從中來。再彪炳的功業,抵不住歲月如碧水潺潺般流逝。再溫柔的繾綣,阻不了心愛的美人香消玉殞、魂歸離恨天。縱然貴為天子又如何?依然躲不過生老病死的凡人定律。眼前的繁華,世間的歡樂,蘭草生芳、秋菊競艷,終有花落人去、煙消雲散時。
一樽美酒盡,蕭鼔歇,水悠悠,雲悠悠。凝眸樓船行經處,嘩嘩嘩揚起一層層波浪、色白如練。舊的波浪不斷被淹沒,新的波浪不斷嘩嘩嘩湧現。草木黃落,年華似水流,大漢天子哀情多,和著棹歌聲長嘯一聲,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公元前156 – 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承文景之治,為西漢極盛時代。
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傑出的詞人,一位悲情的帝王。在位二十五年後亡於大宋,公元976年正月被俘送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先封為違命侯,後改封隴西公,實際上是監禁了起來,過著天天以淚洗面的日子。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只能在夢裡、在思念中迴蕩。逢汴京春光明媚,後主想念金陵的滿城柳絮紛飛。值北國秋氣蕭瑟,李煜夢回悠揚的笛聲,響徹灑滿月光的亭台樓閣。夢醒,春去秋來俱是愁!
《謝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冉冉:慢慢地、漸漸地。
重陽: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易經》中將「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重九」或「重陽」。古代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宴、祈壽之俗。
茱萸:一種香草,可入藥。古人有重陽節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惡的風俗。名句有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雍雍:同「雝雝」,鳥的和鳴聲。
李煜在大宋過了兩年多淚潸潸的囚禁生涯,死於公元978年七夕日。是以此詞當作於至汴京的第一年,或第二年之重陽。
逢佳節,李煜更感故國之思。一邊如往年般飲酒賞菊,一邊憶秦淮河上的玉樓瑤殿影,回想橫在蘆花深處的一棹桂舟。北國秋天渾不似江南,草木黃落得早,寒意來得肅凜,瑟瑟西風吹來,更凋朱顏。秋陽灑下來,庭院、花木、珠簾、瑣窗,處處沐著一層薄薄的金色的光。襯得後主愈覺㷀㷀一人,形影相弔。杯中酒,愈喝愈冷清愈是淒涼。秋光也無情,留也留不住,冷冷清清至黃昏,又見滿階紅葉堆積,添寂寥!
日已暮,上空聚烏雲。後主不忘重陽登高,緩步上臺榭望遠。望啊望、極目四望,望不到三千里山河,也望不到歸鄉路。正凝眸,聞得茱萸芬芳襲來,更有蘭草菊花香,幽幽飄散入庭戶。香如故,人不同,處處傷心色!恰此時,晚煙又瀰漫,細雨又濛濛,雁陣嗚咽咽飛過。叫的是寒聲悲涼,訴不盡的是人間無限愁恨,年年復年年!
李煜(公元937 – 978年),南唐後主,國破降宋。藝術才華卓絕,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詞文俱坐,有「千古詞帝」之譽。清人袁枚嘆他,「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范仲淹:碧雲天,黃葉地
思念,是秋天的底色!宋仁宗定康元年(公元1040年)至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調去延州(今陜西延安),協助平定西夏叛亂。塞下秋來風景異,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上闕一幅清曠遼遠之秋景圖,筆力沉鬱雄健,殊無衰颯之象。下闕筆鋒一轉柔媚,覊旅愁思濃釅如秋色,沉吟低迴不去。
《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芳草:暗指故鄉。自《楚辭》寫出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詞中的芳草常用來指涉鄉思別情。
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鬱;語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旅思:放不下、解不開羈旅愁思。追,有糾纏不放之意。
大風起兮白雲飛,深秋時節,詞人登上了城樓。憑欄遠眺,長空萬里,層巒疊嶂,落木蕭蕭下。好個碧雲天、黃葉地呀,這塞下風光,何等壯麗清曠!此時詞人正知天命之年,衡陽雁去,暮色慢慢襲來,興起了天地悠悠之慨。斜陽打下來,煙波浩渺,遠山近樹,樹樹皆秋色。秋色連接著秋水,綿綿延延到天邊。欲將相思說與芳草聽,芳草無情,更在落日餘暉外。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夕光淡去,夜幕低垂,詞人又上城樓徘徊。吟詠思歸念故鄉,想千里之外,妻子念君思斷腸。若要不思故里不神傷,除非夜夜好夢,讓人一覺到天明。明月在天,皎皎照高樓,照著詞人獨㷀㷀,更是漫天瀰地故園情。滿滿愁緒無可解,詞人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杯一杯又一杯,盡化作了相思淚。
范仲淹(公元989 – 1052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性情狷介,常在升遷、貶謫路上奔波。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為重修岳陽樓之請、作《岳陽樓記》。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壯闊襟懷,及「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水色山光與人親
自戰國宋玉悲秋以來,文人寫木葉紛飛之深秋,道不盡的悲涼蕭瑟。那年、李清照在汴京,郊外秋日遊。淡然清新的筆致,繪出一幅饒有韻味的湖上風景圖。鮮明颯爽中,透著悠悠的清隽之美 ,恰似詞人之錦瑟華年。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浩渺:形容湖面空闊無邊。
萍:多年生水草。
汀:水邊平地。
遊人走在湖邊,好一個秋高氣爽,日麗晴和,水波不興。走著走著,風乍起,吹皺一池湖水。層層漣漪蕩漾開來,更覺波光浩渺、湖面空闊。已是深秋時節,少了花兒、自然聞不到芳香。但見水波映秋光,人窈窕;樹樹朱紅出淡淡黃,多嫵媚。眼前美景如斯,水光山色與人親。道不盡的遊賞之美,說不出的心曠神怡。
夏日的接天蓮葉無窮碧,如今顆顆蓮子已熟,換得荷葉片片凋殘。至向晚,裊裊兮秋風,吹得水中萍、汀上草上無數露珠滾來滾去,一片晶瑩剔透。詞人流連忘返,但抵不住日已暮,遊人漸去漸零落。只得依依不捨,與同遊者相偕歸去。一邊走、一邊只見沙灘上的鷗鷺低著頭、垂著眼,如入定般動也不動,頭也不回。好似在責怪遊人過早離去,如此好風景、竟忍將他們無情拋棄!
看似信手拈來、語致尋常,卻別有一番咀嚼之美,半是空靈半豐盈!
李清照(公元1084 – 約1151年),號易安居士,宋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此詞推斷寫於詞人嫁為人婦前後,至二十三、四歲汴京居時期。
朱熹:白雲紅葉兩悠悠
紅葉,深秋最纏綿的遐想。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明麗,有「紅葉滿寒溪」的清寂,有「乾坤大,霜林坐,紅葉紛紛墮」的蕭索。最喜「白雲紅葉兩悠悠」之清朗舒曠,天為之一高,心為之一闊,餘韻綿綿,咀之不絕!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江南暮秋,詞人芒鞋竹杖,循著清溪水往山上走。一路上,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秋高氣爽,天光雲影,青山翠綠,俱映入琤琤淙淙溪水中。聽得愈是悅耳,溪水愈見晶瑩,澄澈空靈一色秋。山林寂寂,偶見數樹深紅出淺黃。驀然駐足一回首,白雲悠悠、紅葉悠悠,寫意!自在!塵世喧囂,不上心頭。
朱熹 (公元1130 – 1120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之主張。不禁令人浮 想夫子有道德潔癖,嚴謹得近乎苛刻。傳下之詩句卻氣象幽遠,意境深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清麗、俊朗,富哲思、有禪味。
霜降,秋欲盡,紅了柿子老了梧桐。葉離離,千林掃作一番黃,何事最相宜?宜遊宜思宜喝茶!

2025/10/23 霜降: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