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寫出的會考作文

114年國中會考,
題目是這樣:
給了一個牢籠的圖片,裡面關著倉鼠(圖一),一隻跑輪子、一隻打算出籠子。

題幹:
(一)從圖二選出你認為較能說明圖一情境的詞彙,以此為依據進行書寫。
(「盲目」「冒險」「耽溺」「自由」「選擇」「牢籠」)
(二)文中先說明所選定的「詞彙」與「圖一」之間的關聯,並就選定的詞彙及對圖片的詮釋,結合你在生活中的觀察或個人經驗,寫下感受或想法。
※不必訂題
讓ChatGPT(o3)模擬國三生撰寫,
不知為什麼試了5~6次都是選了「選擇」。
可能「選擇」這個詞彙最具概括性,
也是比較好發揮的題目。
▋選一篇我比較喜歡的版本如下:
我在〈圖二〉的六個詞彙裡,最能呼應〈圖一〉情境的,是「選擇」。籠子裡的兩隻倉鼠,一隻在滾輪上拼命奔跑,踏出的卻是永遠繞不完的圓;另一隻則伏在半掩的籠門前,似乎在猶豫要不要跨出熟悉的安全區。明明同處一籠,牠們卻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進——這幅畫面,正將「選擇」二字具體化:停留或離開、重複或突破,其實都出自各自的意願。
倉鼠不懂未來,牠們只是依循本能行動;然而我們人類常自詡理性,最終卻也像那隻埋首滾輪的倉鼠,在看似忙碌的日程裡兜圈。回想這一年升學備戰,我也曾如此。班上同學大多在補習與模擬考的旋轉輪中奔跑,彷彿分秒都要壓進題庫才能換得未來的「自由」。我原本亦步亦趨,直到音樂老師邀我參加校際管樂比賽——排練時間與補習衝突,我得在「穩當衝刺」與「熱血吹奏」之間做抉擇。
一開始,我選擇了保守:退掉比賽名額,繼續在補習班的滾輪奔馳。那段日子,成績確實上升,卻像倉鼠在輪內看見重複的鐵條,心裡充滿麻木。某個傍晚經過琴房,透著門縫傳來的薩克斯風與鼓聲,把我硬生生拉住——音符跌宕起伏,像在提醒我:除了標準答案,生命還有無數旋律可供演奏。我忽然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哪條路比較安全」,而是「哪條路能讓我完整地成為自己」。於是我鼓起勇氣和父母、老師溝通,重新回到團隊,少了幾次模考,卻在排練中找回節奏,也在舞台上體會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有人擔心我因此落後,但我對自己說:就算分數稍微波動,也不代表前途被鎖死。升學只是更長旅途中的一站,與其成為被高牆圈養的優等生,不如做個敢於踩向門檻、看見外面草地的探索者。倘若我們只是盲目跟隨大多數人的路線,再亮眼的成績單也可能成為自我設限的鐵柵;唯有在每一次猶疑之際,停下腳步審視——這是我想要的嗎?我願意為此付出嗎?——才能把轉動的滾輪踩成奔向遠方的跑道。
倉鼠畢竟離不開人類為牠預設的空間,但人類的疆界,往往是自己畫的。升學考試近在眼前,我仍會握緊課本,但也不願鬆開樂譜;這兩條路線看似岔開,其實都指向更好的自己。選擇無法保證我立刻抵達成功,卻能決定我是否甘心成為籠裡的影子。下一次面臨十字路口時,不妨記住〈圖一〉:一隻倉鼠仍在輪中原地疾跑,另一隻已把前腳探向未知。你,想成為哪一隻?
以上,有像是厲害國三生的文章。
AI味也不明顯。
▋提示詞工程說明
說明一下要怎麼寫出這樣風格的文章,
運用了few-shot(去年的模範文章),
和chain of thought的提示詞技巧。
◆步驟一:把前一年的會考優良範文給ChatGPT分析
提示詞模板如下:
「分析以下的台灣國中升高中的升學考試作文#考古題 和 # 滿分模範文,解析這些模範文取得高分的寫作技巧、作文訣竅與策略。
# 考古題題目
“””
請先閱讀以下資訊,並按題意要求完成一篇文章。
以下是一些產品文案、社群平台、報章雜誌中常見的標題:
- 豪華「包糕粽」套餐-讓你考試高分過!
- 百年大旱-水資源去哪了?
- 打趴五星飯店主廚的蛋糕,竟出自國中生之手!
- 動漫展門票銅板價,學生族大確幸!
- 前車這樣做,駕駛崩潰險釀禍!
- 14天減體脂肪10%,實測有效!
「標題」的擬定,常運用特殊設計,以吸引大眾目光,其中可能反映了某些群眾心裡或社會面貌。請思考上述標題運用了什麼樣的設計方式?這樣的標題設計是受到什麼原因影響?背後反映了什麼現象?並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見聞,寫下對此的觀察與想法。
※不必訂題
“””
# 考古題滿分模範文①
“””
(去年的模範文章)
“””
# 考古題滿分模範文②
“””
(去年的模範文章)
“””」
◆步驟二:實際撰寫
提示詞模板如下:
「觀察圖一,並依下列條件完成寫作:
(一)從圖二選出你認為較能說明圖一情境的詞彙,以此為依據進行書寫。
(二)文中先說明所選定的「詞彙」與「圖一」之間的關聯,並就選定的詞彙及對圖片的詮釋,結合你在生活中的觀察或個人經驗,寫下感受或想法。
字數約800個字。
※不必訂題」
如此一來AI的寫作風格和技巧,
就不會太強,也不會太弱,
恰似寫作能力還不錯的國中生。
▋延伸思考:寫作的教育意義
我很難想像,未來的世代,
有人會不靠AI寫作。
這種時代下,寫作文對教育有意義嗎?
我覺得有,要學生寫作文當然有意義,
甚至我認為比過去任何時代還要重要。
我主張的理由是:
要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審美和品味。
很簡單的道理,
會做菜的人,才能吃得出菜的工夫。
寫作也是一樣,
不自己寫作的人,看網路充斥的AI內容,
可能無法分辨好壞。
也當然沒辦法調整AI的文章。
叫AI寫五個版本,挑不出哪一個版本好。
一樣都是用AI寫文章,
使用者的作文能力,
最終影響產出品質。
基於這個理由,作文還是要考。
因為在台灣,不考的科目,
大概都會被借課借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