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上的我 –《簡愛,狐狸與我》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人一旦出生,就像直接被拋進牢籠裡,只是一個牢籠換成另一個,如此不斷接續下去,越換越大罷了,先是家庭,後是學校,職場社會與婚姻,還有各種的價值觀。

所以,幸運的話,也許風生水起的日子,好的「獄友」不會讓自己覺知到身處牢籠內;反之,在想逃離和反抗的心理之下,就會催生出人對於自由的渴望。

即便,所謂的牢籠是自己內心映射出的樣貌,但我想沒有多少人能不受環境影響。想起心智尚未強大的孩童和青年時期,對我而言,學校有時就是一個無法逃離的牢籠。

人生的牢籠,不是只有困在一段無奈的關係裡,還有不得不面對的生存環境。

  • 故事在說什麼?

在學校,伊蓮倍受欺負,不只嘲笑她116公斤,還笑他有狐臭,沒有朋友的她,會在獨自搭公車的時候看《簡愛》。穿插對照:女主角簡愛是一名孤兒,被可怕又有錢的舅媽收養後,過得並不好,直到送去寄養學校,也只是粗茶淡飯,即便長大後的家教工作,環境裡也是充滿人事的複雜。】

那時期的女學生們,正流行骨董商店裡,高價又充滿樟腦丸味的紗裙洋裝。但是,伊蓮沒有足夠的錢,她只能穿媽媽熬夜幫她親手縫製的洋裝,試穿沒有樟腦丸味和不太合身的新洋裝後,伊蓮內心頓時感到沮喪。【穿插對照:簡愛只有三件很普通的洋裝,但是聰明又苗條的她,卻深受學生愛戴兒和男主人羅徹斯特的喜愛。】

一天,伊蓮對於老師宣布的校外教學活動,感到內心強大的不安。周末時,伊蓮在購物中心試穿泳衣,她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不管是穿上最流行的款式,或是基本款,他都覺得自己就像大家說得一樣,不過是一根肥肥的香腸。【穿插對照:簡愛為了克制對羅徹斯特的愛意,分別畫了兩張人物畫,一張是極為黯淡又平凡的自己;一張是有錢又美麗的女子,以此提醒自己面對現實。】隨著活動的時間,越來越近,伊蓮開始想逃避,她不想迎接明天那份深深的孤獨感,因為全班40人之中,沒有一個是她的朋友。

活動當天,大家一下車就自動組成各種小團體,伊蓮只能裝忙渡過這時期的尷尬,直到自己被分到廢柴組。隔天,伊蓮獨自吃飯時,被大聲嘲笑:「我在你的屁股上,插了一根叉子,可是你肥到根本沒有感覺!」她的世界剎那間凝結了,就在內心期待有人能打破這靜止的時候,她看見有一位深色頭髮、藍眼睛的女生,似乎能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時間來到倒數第二天的晚上,伊蓮在帳篷外看《簡愛》時,遇見一隻小狐狸,狐狸和善的眼神,徹底溫暖了伊蓮孤獨的內心,正當她準備摸牠的鼻子時,卻被同住的蘇珊娜給大聲喝止,並嚇走了狐狸。伊蓮此時內心翻起了深深的怒氣和絕望感。【穿插對照:羅徹斯特不只愛怪異又嚴肅的簡愛,還要她嫁給他,如同狐狸對待伊蓮,但羅徹斯特其實已經有患上精神病的妻子,所以無法娶簡愛簡愛只好離開別墅。這提醒了伊蓮:別忘,你只是可悲的香腸,愛上了妳也只會以悲劇收場。】

就在伊蓮生氣不已時,那一位深色頭髮、藍眼睛的女孩,叫潔洛丁,走進廢柴帳篷裡,訴說著自己是如何被趕出原本的團體,但她一點也不在乎,因為她討厭被那種團體制約。她大方地和廢柴組的人聊天,不僅分享自己的東西,還特別與伊蓮親近,最後他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穿插對照:簡愛最後再次回到別墅,發現羅徹斯特的妻子,不只把莊園毀了,還深深傷害了羅徹斯特,不過簡愛並不在意,依舊還是愛著已經殘廢的羅徹斯特,故事有了美好的結局。】

伊蓮也終於從他人惡意的評語中,漸漸明白了:

我開始了解,只要我愈不那樣想,那些話就愈不真實。

–引言自《簡愛,狐狸與我》|作者:芬妮.布莉特 繪者: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 故事好吃在哪?

這是一本圖像小說,就像是繪本界裡的漫畫,一幕幕的情境被生動的畫了下來。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隨著主角的獨白,和單色鉛筆的圖像風格,可以很沉浸在她所要面對那些生存環境中的惡意,以及瀰漫在空氣中的情緒,還有渴望與終獲救贖的心情。尤其穿插《簡愛》彩頁的故事片段,更能展現主角心境的變化,和虛實的對照。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圖片來源:《簡愛,狐狸與我》|文:芬妮.布莉特 圖: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故事雖然發生在就學時期,但是,不要以為這離大人很遙遠,因為

人性的惡意,生存的壓力,是貫穿整個人類史。

所以,即便已經長大成人,也許發生的事情與環境都不盡相同,但主角身處在無法逃離的團體裡,內心所感受的折磨和孤獨,卻是在任何年紀都有機會感到心有共鳴的。無論是被團體排擠、受他人的不理解、或是那些惡意的中傷,都讓人清楚的感受到

人,自生到死,本就是獨自一人,活在自己的小島上。

只是,從出生至長大,身邊或多或少都圍繞著他人,所以“團體”與“關係”的重要性似乎被放大許多,強調這樣我們才能活得下去,或不那麼顯得脆弱無助,但諷刺的是,我們沒有因此變得更壯大,反而更顯得軟弱,我們變得難以不在乎別人的言語和眼光,也容易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最後在團體裡“死去”。其實生命中的他人,都只是增添新的樣貌或是體驗,因為,說到底島上所颳起的風雨,永遠只有自己,最清楚打在自己身上的感覺。

生命終極的本質是孤獨的,
寂寞的情緒只是提醒我們遺忘已久的這件事。


牠的眼神如此和善,我都快要哭出來了。
如果哪個人的眼中有那種感情,
我的靈魂一定會交給他。

–引言自《簡愛,狐狸與我》|作者:芬妮.布莉特 繪者:伊莎貝爾.阿瑟諾 字畝;2017





書籍介紹:

書名|《簡愛,狐狸與我》

作者|芬妮.布莉特(Fanny Britt)

繪者|伊莎貝爾.阿瑟諾(Isabelle Arsenault)

出版社|字畝


內容主要是分享身處日常框架下的觀察與反思,記下腦中乍現的「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