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岩洞到畫板,我找到小時候對畫畫的熱情
最近我開始了一個小練習:每天讀一則維基百科條目,並寫下自己的心得。
今天選的條目是——「繪畫」。
老實說,當我點進這條目時,我原本以為它只會講些乾巴巴的技術名詞,但看完卻意外讓我回憶起童年那個最喜歡塗鴉的自己,也燃起我重新拿起筆的衝動。
條目摘要:我從中看到的三個重點
1. 繪畫的本質:就是在表面上加上顏色
最純粹的定義,卻也最震撼我。
以前我總覺得「畫畫」是要很有天份的人才可以做的事,
但其實,它的本質只不過是在平面上塗抹顏色,
它可以是油畫、水彩、粉筆,也可以是手指塗鴉。
這讓我突然覺得:我也可以開始畫!
2. 最古老的繪畫竟然來自3萬2千年前!
位於法國的肖維岩洞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繪畫遺跡,
那些原始人用礦物顏料畫下野獸、手印和圖騰。
人類最早表達情感和世界觀的方式,就是透過畫畫!
原來畫畫從來不是炫技,而是溝通、傳承、祈願的媒介。
3. 攝影誕生後,畫畫不再只是「寫實工具」
當攝影術問世後,繪畫不再需要再完美地「描繪現實」,
反而讓畫家開始探索內在感受、主觀風格。
像印象派、表現主義、抽象畫等藝術風格就這樣誕生了。
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發現:
原來畫畫可以不逼真、不完美,只要真實。
童年共鳴:畫畫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語言
看完這些,我突然想到小時候,
當我感到孤單或壓力大的時候,就會自己躲起來畫圖。
不是為了畫得很美,而是我好像透過畫圖,把我說不出口的情緒畫了出來。
長大後,畫畫變得好像「應該要畫得好」、「才配得上拿起筆」,
但這篇條目提醒了我:
「畫畫」其實是一種很原始、很自由的表達,不需要別人認可,只需要自己真實。
我的下一步小實驗:從「簡筆畫」開始重新認識畫畫
我發現自己對「簡筆畫」特別有興趣:
- 好上手:不需要技巧門檻
- 表達性高:一兩筆就能畫出情緒、故事
- 可搭配文字做圖文創作(說不定未來還能變現)
所以我接下來的行動會是:
- 追蹤幾個 YouTube 的簡筆畫教學頻道
- 每天畫一張自己的「心情圖卡」
- 嘗試用這些圖+文字做內容輸出(貼 IG/方格子)
延伸思考:也許我不只是在學畫畫,而是在修補自己
也許重新拿起筆,是在重新幫自己的內在建構一個安全的表達空間。
不是為了畫給誰看,而是畫給我心裡那個還沒長大的我。
我不知道這條「閱讀→畫畫→創作」的路會帶我去哪裡,
但至少它現在讓我感覺比較有方向,
也比較不寂寞。
延伸推薦給你(或給未來的我)
- 維基百科條目:繪畫
- 書籍推薦:《沒定性是種優勢》|給像我這種興趣超多的人打打氣
- YouTube 頻道:Draw So Cute(超可愛簡筆畫教學)
- APP 推薦:「Line Brush」、「Procreate Pocket」適合入門數位簡筆畫
如果你也正在找回自己的童年興趣,歡迎留言一起聊聊!
- 你現在最想畫的第一幅畫是什麼?
- 你覺得畫畫對你來說,是什麼?
這是我今天的維基百科閱讀心得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