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再保證安全,理財才是真正的底氣
一、信仰制度的年代:退休金是「未來的承諾」
我還記得,剛考上公職的那一年,家人特別請客慶祝。鄰居不吝稱讚「這孩子前途穩了」,父母也終於能放下心中大石。那個年代,「考上公務員」幾乎等於一張未來安穩的門票——只要肯做、肯撐,等到年資到了,就有退休金可領。
當時的制度設計,是以終身雇用為前提。月退制度(確定給付制)讓你無需擔憂投資風險,也不需操心退休規劃,只要熬過幾十年,退休後自然有人養你。這是一個我們深信不疑的社會契約,甚至也影響了我們對人生的整體安排:安穩、保守、順著走。
我們那一代人對制度有種天然的信賴感,認為政府、體制會負責到底。很多人對理財無感,覺得自己只要不亂花錢,老來自然不愁吃穿。
那時候,安全感叫「月退金」。
二、改革突襲:安全的神話,正在崩解
然而,這份看似堅固的保障,在近十年逐漸鬆動。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財政壓力加劇,政府相繼推動退休制度改革。從軍公教年金改革、降低所得替代率、延後退休年齡,到新進人員採確定提撥制(不再保證固定退休金額),一波波政策,讓許多人開始警覺——這張「未來門票」正在變得模糊甚至打折。
不少同事抱怨:「當初說好的月退呢?怎麼說改就改?」有些已退休的前輩,領到的月退金也縮水,生活品質明顯受影響;而我們這一代,則被夾在「制度已改、資產未建」的焦慮中。
更現實的是,這些改革還只是開始。社會少子化、壽命延長的趨勢,勢必會進一步壓縮政府的退休給付空間。未來的退休金可能變得更少、更不穩。
如果說從前的制度是一座堅固堡壘,現在則更像是一頂會漏水的帳篷——還能遮風避雨,但絕對不宜久居。
三、制度幻滅之後,我們該依靠什麼?
當你發現制度不再可靠,該怎麼辦?
我曾經也陷入茫然與焦慮。那時候,正值人生中年,家庭責任重、工作壓力大,還要面對資產不足、退休制度動搖的現實。像是一艘失去導航系統的船,漂浮在風雨中,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
後來我開始轉念——如果制度的安全感不再,那我就學著自己創造安全感。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我開始研究理財,從最基本的「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學起,再慢慢接觸股息投資、ETF、資產配置與現金流管理。雖然過程充滿試錯與虧損,但慢慢地,我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
我理解了一件事:
安全感,其實不該來自外部制度,而是來自內部掌控力。
能掌握自己生活節奏的人,不怕制度改變;
能靠資產產生現金流的人,不怕薪水中斷。
四、從制度信仰者,變成資產管理者
身為曾經的公務員,我對制度的崩解感受特別深。但也正因如此,我更加體會到個人財務獨立的重要性。
我不再把未來寄託在月退金或勞保年金上,而是逐步累積自己的「私人退休金」:高股息股票、ETF、債券基金,構築出穩定現金流來源。從原本被動等退休金,到主動創造收入來源,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觀念轉變。
而這種轉變,不只是數字上的增長,更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蛻變——
從被保護者,變成風險管理者;從體制依賴者,變成現金流的設計者。
五、寫給下一代:制度不能依賴,但你可以學會自保
如果今天有個年輕人問我:「還值得進公職嗎?」
我會這麼說——
如果你想進體制裡學習、貢獻、獲得經驗,那很好;但千萬不要以為只靠這份工作,就能保障你一生的安全與自由。
時代已經變了,制度也會一直變。與其依賴體制,不如儘早學習建立自己的財務系統。你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理財;可以在穩定之餘,創造多元收入;可以提早累積資產,避免被迫延遲退休。
我走過的彎路,你不需要再重走。
【結語】安全感,是自己打造出來的
曾經,我們把「穩定」當成安全的同義詞。如今我才明白,真正的穩定,是即使制度變了,我也能靠自己過好生活。
安全感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退休金,而是你有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時間與金錢。制度不再保證安全,理財才是真正的底氣。
📣 你是否也正在重新思考退休安全感的來源?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與觀點,也邀請你將這篇文章轉發給正在思考退休與制度改革的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