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關於「30 歲還在跟室友住」的荒謬小事
每次在餐桌上聽到誰又為了「看起來像個大人」而強迫自己做某件事,我就忍不住想起一段多年前的對話。那時我剛從一份體面的工作抽身,開始做一些在長輩眼裡「不務正業」的事情。
有位老朋友,那年剛滿 30 歲,他焦慮地問我:「你覺得我現在還跟室友住,是不是很遜?所有人都說,過了 30 歲就該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最好是買房。」 他語氣裡的掙扎,不是因為他討厭室友,而是他害怕「沒有遵循社會腳本」而被評判。
我當時心想:如果你是個熱衷社交的 E 人,家裡人越多越開心,那為什麼要為了「年齡標籤」去買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高價的孤單? 這種為了迎合「成人標準」而產生的金錢焦慮,簡直是這時代最荒謬的集體腳本。這點,正巧與我最近讀到的一段訪談內容不謀而合。Afford Anything PodCast 的主持人 Paula Pant,在與 Choose Fi 的 Brad Barrett 聊到她的新框架「FIIRE」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在追求 FIRE 之前,甚至在面對「個人理財」時,最大的敵人根本不是市場或利率,而是深埋在你內心深處的「金錢劇本」和「社會教條」。
FIRE 之後,為什麼 Paula Pant 還要多加一個「I」?
當我們談論 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時,大多數人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增加儲蓄率」和「投資報酬率」這兩個「數學題」上。然而,Paula Pant 提出的 FIIRE (Financial Psychology, Increasing Your Income, Investing, Real Estate, Entrepreneurship) 卻把最核心的秘密藏在了第一個 F 和第一個 I 上。
傳統 FIRE 的問題在於,它給你一個目標(提早退休),但它沒給你一個能持續的「內在動力」。它太像一份寫好的教科書,告訴你「省 15%、投大盤」,但它無法點燃你的熱情,除非你正在逃離「信用卡債務」這種痛苦的困境。
Paula 的 FIIRE 框架,特別是前三項,是她認為「人人皆應追求」的普世原則:
F:Financial Psychology (財務心理學)
- 這才是你所有金錢決策的「源頭活水」。你必須理解自己的「大哉問」(The Big Why):你追求財務自由,到底是为了什麼?
-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識別和挑戰那些來自童年或社會的「金錢劇本」:例如「有錢人都很貪婪」,或者「30 歲就該買房」。這些劇本常常會讓你做出不理性的消費或投資決策,甚至影響你與金錢的關係。
- 你認為自己「不擅長理財」嗎?Paula 認為,那可能只是你對金錢採取了「逃避型依戀關係」,就像愛情關係一樣。真正健康的關係是「安全型依戀」:你是金錢的好管家,但不焦慮、不痴迷,也不會過度緊握小錢而錯過大機會。
I:Increasing Your Income (增加收入)
- 這是在傳統 FIRE 中經常被「超低儲蓄率」的極端案例掩蓋的關鍵點。很多人將自己的收入視為一個「固定且不可改變的低收入級別」。
- 但 Paula 提醒我們,這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挑戰。即使你的起薪很低(她剛畢業時年收入僅 21000 美元,調整後約 30000 美元),你依然可以透過「轉職培訓」、「開啟副業」或「談判」來改變現狀。
- 談判的力量:你得到的不是你應得的,而是你談判來的。很多人害怕談判,擔心看起來「貪婪」或「不夠團隊合作」。但 Paula 的策略是:即使接受了低價,也要從「權力位置」出發,例如告訴對方「我的常規報價是 5000,但我們可以以 3000 的價格試行 30 天。」這讓你在談判中保持了尊嚴和價值。
- 放大鏡看談判:談判不只談薪水,還包括醫療保險、退休金、遠距工作選項、專業發展預算,甚至是一個提早一週的開始日期來變相增加你的搬家補貼!記住,「萬事皆可談判」。
I:Investing (投資)
- 這部分的共識度最高:低成本指數基金(ETF)是大多數人實現 FI 的基石。
- Paula 強調的「稅務三角」原則:你應該將投資分散到三種稅務類型中——Roth(稅後投入 / 免稅取出)、Tax Deferred(稅前投入 / 延遲納稅)、以及 Taxable(應稅經紀帳戶)。這樣做可以讓你未來在提領時擁有最大的「彈性」。
- JL Collins 的至理名言:彈性,才是唯一的真安全。你無法預測 2040 年的稅率,但你可以透過稅務三角和靈活的生活方式,來確保自己擁有應對變化的能力。
Re-Thinking the RE (房地產與創業)
當你打好了前三項的基礎,後面的 RE (Retire Early) 就變成了 R:Real Estate (房地產) 和 E:Entrepreneurship (創業),這兩個選項就是你的「加速器」,是你可以「選擇」的、讓人生更精彩的冒險。
R:Real Estate – 房地產,不只是自住房
- 反駁傳統迷思:你的自住房不是資產,而是「消費支出」。就像 Brad 和 Paula 兩位百萬富翁一樣,他們都選擇租房,因為這符合他們當前的價值觀和機會成本。
- 買房的理性指標:不要用情感買房,請看「租售比 (Price to Rent Ratio)」:房屋售價除以年租金。
- 15 或以下:閉著眼睛買入 (Slam Dunk Buy)。
- 25 或以上:果斷租房 (Rent it)。
- 15-25:灰色地帶,請用理性決策。
- 投資房產的純粹哲學:
- 拋棄槓桿迷思:真正的投資人應該先看資產本身的「內在價值」,而不是被「零頭款」或「稅務優惠」的融資魔術所迷惑。
- Cap Rate 至上:Paula 認為,應該忽略「現金回報率 (Cash on Cash Return)」,它會鼓勵你買入「垃圾資產」。你應該只看「資本化率 (Cap Rate)」,即資產在「沒有貸款」情況下的純粹股息回報。
- 如果這棟房子是零債務、貸款完全繳完,你還想擁有它嗎?如果你連免費擁有都不想,那為什麼要借錢去買?
E:Entrepreneurship – 創業,從時間到資產的躍升
- 創業與自僱的界線:這是 FIIRE 框架中最精妙的區分。
- 自僱 (Self-employment):你仍在用時間換錢,例如兼職服務(賣服務)或 Uber / 跑腿(零工經濟)。儘管這能讓你快速拿到錢,但天花板很低。
- 創業 (Entrepreneurship):打造一個「底層資產 (Underlying Asset)」,它可以是數位資產(如 PodCast、線上課程)或實體資產(如自動販賣機、洗衣店)。
- 核心定義:創業的核心是將「時間」作為投入,從「報酬」中分離出來。你的 PodCast 可能在九年前錄製,但它今天依然可能為你帶來收入。
- 創業的樂趣:當你的工作不再只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內在的快樂」時,你就擁有了創業的真正意義。這種快樂來自於三個心理要素:精通感 (Mastery)、自主性 (Autonomy) 和目標感 (Purpose)。創業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試錯機會,讓你不斷學習、疊代,直到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
我們不是在追逐退休,我們在定義「獨立思考」
Paula Pant 的 FIIRE 框架,根本不是一本新的理財指南,而是一場 「獨立思考革命」。
它不再只是告訴你一個遙遠的退休目標,而是引導你從最根本的「自我認知」開始:你與金錢的關係健康嗎?你是否被社會的隱形腳本(「30歲要買房」、「我賺的錢就這樣了」)所綁架?
當你真正實現了 FIIRE 的前三項,你便獲得了強大的「心靈槓桿」。你不再為小錢焦慮,不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恐懼,你贏得了為自己人生劇本「重新撰寫結局」的權利。
你追求的不是提早退休,而是對自己人生的絕對掌控權。真正的財務獨立,始於獨立思考。
如果你活得跟大多數人一樣,你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窮。真正的自由,始於你敢於質疑所有被稱為「正常」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