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的時候,在書店排行榜上常常看到這樣的書名:
《20歲前要懂的事》、《25 歲前該完成的...》、《30 歲前應該學會的...》(呵,不小心透露了年代)
當時的我,總是排斥翻開這類書。
心裡常會冒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幾歲就該知道什麼?幾歲就該做什麼?
雖然我過去的人生還是照著一般社會時間表度過了,
在前陣子決定離開工作,停下來喘口氣,好好思考接下來的生活和工作,腦中出現了一個聲音:
「我在這個階段,還能轉換跑道嗎?」
我意識到自己依然被年齡焦慮綁架。
這也是《多世代革命》引起我興趣的原因之一,最近讀了之後,才更明白這種「年齡焦慮」背後的來歷。

年齡焦慮從哪裡來?
作者馬洛.吉蘭(Mauro F. Guillén)是一位社會學家,也是華頓商院的教授,他在書中結合社會學和經濟學,探討世代問題與趨勢。
書的開頭,指出我們一般習慣的人生模型是:
玩耍 → 學習 → 工作 → 退休
我們從小被期待好好學習,出社會後有個穩定工作,希望某天存夠錢了就能退休。市面上也有許多指導大家如何度過每個階段的書,彷彿只要好好完成階段任務,就能有個美好人生。
這個「人生序列模型」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近代才被建構出來的。
- 學習階段,來自於工業革命後的義務教育制度
- 退休階段,源於俾斯麥為了預防革命發生,一八八九年在德國建立的退休金制度
這些制度,原本都是為了管理社會運作而設計。
(不過我想,在華人社會,年齡焦慮或許也受到孔子的影響,可能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之久 (?
作者引用了許多研究數據,發現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結構改變(壽命增長、少子化),「人生序列模型」還逐漸加深了世代衝突和社會問題:
- 青少年因為升學壓力,與父母產生衝突
- 中年人覺得卡住了(中年危機)
- 勞工抱怨需要繳稅養老
- 退休者的生活可能不如預期,感到寂寞或孤立
「不老世代」的新想像
《多世代革命》提出一個概念,也是未來趨勢:
「不老世代」(Perennials):不受傳統年齡觀念思考和行動的人
在未來,人與人的差異不再取決於年齡,而是取決於學習、工作、生活和消費模式。
例如:
- 在 20、40、60、80 歲時,都能回到學習場域,彼此交流
- 在職場中,擁有新知識技能的年輕人與經驗豐富的長者合作,促進跨年靈的雙向學習
我們可以放下線性的人生序列,擁抱一種循環式的人生:
在一生中,經歷多次"學習、歸零、進修"的循環。
「解決」vs「消除」問題?
關於如何應對「人生序列模型」帶來的困境,作者引用了同事羅素·艾可夫(Russell Ackoff)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好的思考方式,和大家分享。
面對問題時,有兩種處理方式:
- 解決問題:在現有系統內調整(例如面對退休金危機,就延長退休年齡、增加提撥比例)
- 消除問題:直接改變系統框架(例如,打破固定的退休制,不再依照序列走)
(以上單純舉例,未考慮實際情境)
對我來說,這個概念是個很有力量的提醒:我們不一定要「解決」年齡焦慮,我們是可以「消除」它的。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多世代革命》並不是一本「教你擺脫年齡焦慮」或「教你解決世代衝突」的指南。事實上,作者在序言就先說明了,這書並不會提供解決方案。
《多世代革命》比較像在提醒我們,重新檢視我們周遭的框架,思考更多可能性: 我們可以擺脫年齡框架,重新想像人生
書中提到的不老世代,或許不算是新鮮事,也正在發生了,例如:在不同的階段歸零,轉換跑道的族群、回到職場的長者等。不過在實際生活中,社會對於不老世代有多少的理解或接納呢?(對於來說我是很值得思考的提醒)
試著想像,如果有一個社會能在任何年齡,都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讓我們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那會是怎麼樣的未來呢?
結語
《多世代革命》帶給我的3個觀點:
- 學習、工作與自我實現不必被年齡限制
- 我們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斷切換角色、歸零重新出發
- 未來人們將不再被年齡/世代劃分,而是以共同價值、生活態度為連結
期待有一天,每個人都能勇敢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寫在最後
回過頭來,面對自己的焦慮,與其問:「我已經 N 歲了,還能.... 嗎?」
不如反過來想:「我現在/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如何開始?」
因為,如果我們願意,任何時刻都能重新出發。
分享作者在書中引用的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害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而是你信以為真的事情。
-- 馬克·吐溫
有時我們以為焦慮,是來自未知或不確定性,但其實背後的真正原因,往往是我們在既有的框框下,對於「應該如何」的既定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