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與資訊科技
在探討AI之前,或許我們該先談談工業革命與資訊科技。工業革命源自於科技的進步,十八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人類進入了機器時代,進行大規模、高效率的生產 [1],而十九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進一步利用電力、內燃機、新材料等技術來大幅提升生產、運輸、通訊的效率[2]。從歷史上可知,掌握技術的企業和工業化領先的國家,爭相在世界各地佔據和掠奪資源、擴展其影響力,也引發了不少動亂和戰爭。
身為科技人,我希望國家注重科技發展,藉此福國利民、抵抗侵略。領土面積和人口數約略是台灣一半的以色列,面對險峻的地緣政治和戰爭威脅,高度重視科技的創新和研發,在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4 (GSER 2024) 名列世界第四 [3]。相較之下,台灣的新創環境和研發的投資規模,不只遠遠不及以色列,也遙遙落後韓國、新加坡。事出必有因,其中之一是長期被既得利益者把持、保守封閉的態度,國產車就是一例:即便長年受關稅保護和政策支持,本土車廠仍未發展出國際級的競爭力。另外是國內業者的思維中,往往偏重於低廉的人工和生產成本,較不願從事風險和技術門檻較高的新創和研發。於是有不少高階人才選擇到國外發展,或是幫外商工作。
這些話我在過去已經講過多次,如今在此提及,已經不是存心想批判國內的產業和政策,而是指出這類保守封閉、運用低廉勞工的思維,到了少子化和AI的時代,勢必行不通,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和政治家能認清這一點:高階人才將會是未來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國家的高等教育和研發思維要有根本上的改變才行。
附圖是我為最近一場演講所製作的投影片(註),試圖說明第三次工業革命[4]中最核心的資訊科技如何加速科技和產業的發展。為了進行一件工作,我們通常會使用自然語言(nature language)來描述這件工作,再找一個人去完成它。這個人可以親力親為地完成交辦工作,但人工往往沒有效率;為了提高效率,可以導入外部的資源,例如到圖書館找更高效的解方,運用機器工具,或是找專家協助,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進一步導入電腦軟體和硬體來實現自動化,更大幅度提高工作的效率。

電腦對數位化資訊的處理速度遠高於人類,但關鍵是將物理世界的資訊數位化,並且將工作轉換為軟體或硬體。迄今,大部分的軟體和硬體,都是人開發出來的,可能還需要特別委託專業的工程師才行,這是瓶頸之所在。因此在過去這幾十年,軟體和硬體工程師特別搶手,還會有高階人才短缺的問題。然而,這件相對缺乏效率的環節,正是AI時代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之後這系列文章將深入探討的主題。
附帶一提,無論是設計軟體或硬體,人類工程師都是寫程式碼(coding),再透過編譯工具轉換成底層的指令或電路,開發過程中工程師的經驗和能力,對於軟硬體的正確性和效率還是重要的。至於軟硬體在效率上的比較,可以舉挖礦(加密貨幣)為例:軟體寫得好,就會比較有效率,但再怎麼樣也難勝過專門設計來挖礦的晶片。AI晶片也是類似的道理,之後再來深談。
註:為了作為科普內容,我把原圖改為中文版。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第一次工業革命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第二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