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NVIDIA(納斯達克:NVDA)因兩項關鍵戰略動作再次引發市場關注:一是其在「主權 AI」(Sovereign AI)基礎建設領域持續擴張,二是對機器人新創 Skild AI 進行戰略投資。前者進一步鞏固其在資料中心市場的主導地位,後者則象徵 NVIDIA 正將核心技術延伸至「實體 AI」應用領域,拓展未來可能的增長曲線。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展開歐洲之行,重點推動「主權 AI」概念,即各國打造屬於自己可控的 AI 計算資源。NVIDIA 與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合作打造歐洲首座工業 AI 雲,並預計至 2026 年前在德國部署超過一萬顆 Blackwell GPU。這不僅解決歐洲在 AI 計算資源上的落後問題,也讓 NVIDIA 成為國家級基礎建設的一環。目前估算,歐洲主權 AI 領域的潛在市場規模達 1,200 億美元,全球規模則可能高達 1.5 兆美元,NVIDIA 正穩步拓展其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投資人也需審慎評估,這些與各國政府的 AI 合作究竟是結構性增長的起點,還是短期政策推動的高峰?即便資料中心需求維持強勁,但若未來放緩,NVIDIA 是否能依靠其他部門,如自動駕駛、專業視覺化、機器人等新應用來補上營收缺口?這將成為中長期價值的重要觀察指標。就估值面來看,NVIDIA 股價自 4 月以來已上漲逾 33%,目前在 144 美元上下震盪,距離年初高點 153 美元僅一步之遙。儘管部分機構如 Oppenheimer 與 MarketBeat 給出 175 至 200 美元的上行目標,但也有技術派觀點認為若動能減弱,股價可能回測 97 美元一帶。投資人需審視現價是否已充分反映成長預期,避免高檔追價風險。
地緣政治也是一大變數。近期美中關稅爭議再次升溫,儘管市場普遍預期限制將漸趨鬆動,但任何出口禁令若重啟,恐影響 NVIDIA 全球供應鏈與晶片價格。由於該公司高度依賴台積電(TSMC)與亞洲記憶體夥伴,任何區域性風險都可能造成供應瓶頸。
除了資料中心領域,NVIDIA 在機器人與「實體 AI」方面的佈局也值得關注。該公司近期對 Skild AI 投資 2,500 萬美元,該新創公司估值高達 45 億美元。Skild 所開發的「Skild Brain」為一通用型機器人智慧平台,擅長整合大數據訓練模型應用於現實世界場景,這與 NVIDIA 自家 Isaac 模擬器與機器人晶片生態系高度契合,顯示其意圖成為下一代智慧機器的核心供應商。
但風險也隨之而來。Skild 仍處於初期階段,其能否在製造業、服務業、物流業等領域實現商業規模化,仍需觀察。競爭對手如 Boston Dynamics、Tesla、人形機器人新創 Figure 及蘋果潛在布局等,也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NVIDIA 對 Skild 的持股,雖可擁有早期參與優勢,但也暴露在新創階段的營運與市場風險之中。
AI 晶片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演變中。Broadcom、Marvell 與 AMD 等均加快 ASIC 專用晶片研發,AMD 的 MI300X 已獲部分資料中心青睞。若這些新競爭者能在效能與成本間找到更佳平衡,將逐步侵蝕 NVIDIA 的市佔優勢。
觀察法人動向也可提供市場溫度。部分機構基金近期出現小幅減持,或許為獲利了結或資產重平衡所致;但也有長線資金持續加碼,顯示市場對 NVIDIA 長期價值仍具信心。投資人可從機構資金流判斷情緒變化,調整進出策略。
歐洲的「主權 AI」擴張正是 NVIDIA 全球化策略的重要一環。從英國政府的 10 億英鎊 AI 投資,到歐盟企業如 Orange、Siemens 等合作對象逐漸浮現,這些歐元與英鎊計價的合約有助於 NVIDIA 拓展美元以外的收入結構,亦有利於降低匯率風險與業務集中度。
儘管 NVIDIA 本身為無晶圓製造商,但其生產完全依賴外部代工與記憶體夥伴。目前 Blackwell GPU 預購火熱,若台積電或供應鏈發生任何中斷,恐影響交期與營收認列。因此,投資人應密切關注供應鏈穩定性與新一代晶片量產節奏。
最後,監管風險亦不容忽視。美國 FTC 與歐盟反壟斷調查仍在進行中,AI 正逐漸被視為關鍵基礎建設,NVIDIA 的技術壟斷地位若受到挑戰,將可能影響未來整體成長邊際。同時,競爭者如中國的 DeepSeek 等,也可能在特定區域快速崛起,為 NVIDIA 帶來新的變數。
總結而言,NVIDIA 正處於數位 AI 與實體 AI 交界的黃金交叉點。無論是資料中心主權化浪潮,還是對 Skild AI 等未來技術的提前佈局,都有機會成為推動其下一波增長的關鍵驅動力。但投資人仍須審慎評估當前估值是否合理,並將地緣政治、供應鏈與監管因素納入長線評價模型中,才能在這家 AI 巨擘身上找到風險與報酬兼顧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