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時是從一杯咖啡開始的,也可能是一筆轉帳結束的。
人生走到某個階段,你總會遇見一些人,他們不會問你吃飽了沒,不會關心你快樂嗎,但會突然傳來一行文字:「我能不能跟你借點錢?」
這一行字,通常前面會加個「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後面附上「我下個月就還你」,有的還會加個表情符號,比如🙏或😢,彷彿一秒變成了網路版《悲慘世界》。你盯著那行字,腦中會立刻展開一部連續劇:
——「如果我借了,他還不出怎麼辦?」 ——「如果我不借,是不是太現實了?」 ——「他是真的需要幫助,還是只是把我當提款機?」
人說「救急不救窮」,這話我一開始也覺得殘忍,後來才發現這是最溫柔的殘忍。因為窮不是一時,急卻是短暫的,而我們不是神仙,救不了一輩子的「缺」。

第一課:不借,是一種保護感情的方式
有人說:「你到底是要錢,還是要朋友?」
說實話,我兩個都想要。 但現實告訴我們,錢借出去,多半回不來;朋友借出去,可能也回不來。於是你左手送出匯款,右手揮別友情,從此「收不到錢」變成「不再聯絡」。
後來我學會了一件事:如果你真的在乎一段關係,就不要輕易讓金錢進來參一腳。感情是一杯純水,錢是一勺醋,加進去之後,就算沒有變酸,也不會再清澈了。
第二課:人情債最難還
有些人不是不還,只是還得特別有創意。
例如你借了他一萬,他隔年送你一盒月餅,寫著「謝謝你的幫助,讓我度過難關」,那盒月餅還是他公司福利送的。你若暗示:「欸,那筆錢……」他會說:「你怎麼這樣計較,我還記得你生日耶!」
這時你只能笑一笑,然後去買一杯五十嵐的珍奶,安慰自己說:「至少友情還在。」
但久了你會發現,人情債,不僅難還,還不值錢。你花了一筆錢,換來的是彼此尷尬的距離感,還得在人群中裝作沒事一樣寒暄:「好久不見,最近好嗎?」
第三課:不借,是一種自我誠實
說真的,不借錢並不代表你沒錢,有時只是因為你很清楚一件事:我不是銀行,我的利息叫做情緒成本。
借了,對方爽了,你焦慮了。他爽一個月,你失眠三十天。因為你要假裝大方,又得偷偷關心他的限時動態看他是不是去吃高級壽司。
我曾經借過一個朋友三千塊,說好兩個禮拜還。兩個禮拜後他發了一篇貼文:「這個月好想衝台南三天兩夜喔~」
我立刻留言:「有多餘錢的話記得先還我喔~哈哈。」 他按讚,但沒回應。 我沒再留言,但也沒再回訊息。
從那之後我學會了:「你不誠實要錢,我就誠實不借。」
那,該怎麼婉轉地說「不借」?
這才是藝術的部分。畢竟我們要的是優雅地不借,而不是撕破臉地拒絕。
說法一:「我最近也手頭緊,還在煩貸款呢。」(即使你只是煩早餐要吃蛋餅還是飯糰)
說法二:「我一向不處理金錢往來,這是我的原則,對誰都一樣。」(加強公平感)
說法三:「我可以幫你看看有沒有其他方式,或幫你介紹資源,但錢的部分可能幫不上忙。」(表達關心但不掏錢)
這些句子,不只是用來拒絕,更是給對方保留面子,也替自己立下界線。
最後的真心話:
我不是冷血,我只是明白:幫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但讓自己好好活著、情緒平穩,是最長遠的善意。
錢借出去,不只是轉帳金額那麼簡單,它也會轉走你的信任、你的耐心、甚至你對這個人的印象。若真要幫,就當作是一筆不求回報的給予,否則,就請勇敢說不。
有時候,不借錢,才是真正對彼此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