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許多公司把"成長"當作唯一信仰,卻忘了,真正偉大的產品來自創辦人內心最原初的、未被污染的信念。Fanciii 就是這樣一個起點:不是為了變現內容,而是為了改寫內容參與的邏輯。
David想創造的,是一種全新的內容價值邏輯。它的名字叫:Fanciii

這些平台是內容的分發器,是演算法設計的收割機。它們計算點擊率、觀看時長、轉化率,卻不在乎創作者與品牌之間是否建立了真誠互信的關係。
Fanciii 不一樣。它是一個真正以「用戶共創」為出發點的內容模式。
我以為,這個世界會因為理念而改變。但現實告訴我,當資本與權力聞到「Fanciii創辦人打造的價值」,就想把它抽走,這就是Fanciii的故事。
靈魂的凌遲:被自己打造的團隊背叛
Fanciii全球上線的前夕,應該David是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但也是,David人生中徹底崩潰的開始。
原本並肩作戰的團隊,開始私下與xx接觸。接著的每一個動作,都讓我心寒:
- 原系統架構與指令碼重新包裝成新產品Viberse
- 原設計的用戶onboarding流程完整移植
- Fanciii團隊背著創辦人,在未告知創辦人的情況與同意下,密謀並推動所謂的「出走計劃」。說白了,就是把創辦人辛苦孕育的心血當作籌碼,轉交給「新父母」,換取更優渥的待遇與工作條件,甚至是創辦人的身份。很多人私下告訴David,你養出一群沒良心的敗家子,父母健在就變賣家產,讓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你可以“合法擁有”(但過程卻是充滿道德瑕疵,這是博弈難改的惡習與文化or 高層私相授受?)一個平台的代碼,卻無法繼承它的信仰。

合作之初,David沒簽署任何股權條件同意署書或是合作的對賭協議,David不是不懂法,只是相信「我們是朋友」、「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
但David沒想到,在資本與權力面前,信任竟是最廉價的籌碼。
當David再看Viberse時
Viberse的發展已經逐漸偏離Fanciii的價值觀,任務模組如今被重新包裝為 Social2Earn,並傾斜向印度與阿拉伯市場進行應用,未來是否會演變成一個「換皮的社交博弈平台或是嵌入博彩分潤的後台」?
最終會走向何方,仍需觀察主導者所處的公司文化與商業價值觀。但真心希望這樣的轉變不會發生。
就像《瘋狂獨角獸》裡演的那樣— David活生生經歷了一遍
Netflix的《瘋狂獨角獸》(Mad Unicorn),讓很多創業者心有戚戚。

那不是戲劇,那是血血淋淋的教訓。
在《瘋狂獨角獸》,David看到:
- 創辦人被法律機制稀釋持股,失去話語權;
- 正式合作變成產品奪權的陽謀;
- 出資人以荒謬理由,斷開與創辦人的合作關係;
- 創辦人被迫退出,隔天就失去產品。
不誇張,這些情節,David完全感同身受。
最讓David痛的是,當初以為是Fanciii團隊的共同語言。結果它們成了David被排除後仍能運作的參考手冊。
創業,不只是為了贏
創業不是賭博,而是一次次在商業與信仰之間拉扯的實驗。
你可以複製一個程式碼,可以剽竊一套UX,卻複製不了創辦人看待用戶與社群的方式。創業是一場信仰實驗,一場讓世界看見「還有另一種可能」的戰役。
David猜想,他們會繼續用Fanciii定義的價值,去包裝Viberse?
David想對每一位創業者說:不要讓別人偷走你眼中的光,因為那是你唯一真正的資本。
未來,Fanciii也許會回來?
先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