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度冒出學習語言的念頭,希望能用在旅行中。
不過回想以前的學習方式,總是直接跳入外語教材、學單字的 app,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反倒是幾次較長時間的國外經驗,沈浸其中時,比較能養出語感,即便不知道單字、文法,雞同鴨講,多少也能猜出對方的意思。
所以,這次想換個方式,看看能否學得更持續,也更聚焦。
於是,找到了青茶說的影片,他簡介了多語達人 Kazu 的學習模式(影片連結放在留言中)。
我覺得很實用,邊看影片,也邊做了筆記如下:
這雖然擺在影片最後,但是個很重要的提醒:外語學習不應該用學習時間來衡量,應該著重學習量。
- Step 1|建立短句庫 + 跟讀法
- 先從學習外語一定要會的三十個短句著手
- 反覆聆聽母語者發音 + 模仿並大聲說出來
- 錄下自己模仿的發音,和母語者的原音進行比對
- 形成聽 + 說的感覺
- Step 2|實用文法
- 從上述短句,直觀地推測文法規律
- 訣竅:邊抄寫,邊朗讀
- Step 1 要同步持續進行,不中斷(螺旋式學習的概念)
- Step 3|能夠說出許多流利短句時,再進入「閱讀」階段
- 選擇大量故事、對話文本且富含音檔的教材
- 重疊練習:讀文本的同時,跟著音檔一起朗讀(聽說讀共進)
- 提醒:可以在實際交流中使用到的文法,才有學習價值
- Step 4|寫作
- 逆翻譯:先透過閱讀故事、對話的母語翻譯本,再試著將它翻譯回學習中的語言。然後對照原文,比對寫對、寫錯的部分
- Step 5|文法知識加深後,才適合進入單獨記憶單字的階段(不要反著來啊啊啊)
- 日常的常用字大約是 1,000-3,000 字 -> 在此環節(aka. 具備基礎能力)後,才把娛樂內容納入學習計畫
- 關於外語娛樂內容的提醒:
- 初期不該完全依賴電影、戲劇來學習,因為基礎有限。
- 但可以注意該語言的聲調和節奏,還有觀察常出現的短句 → 建立對該語言的感官印象。
- 此外,可搭配使用的線上工具:
- Pimsluer: 針對聽說
- Assimil: 針對故事、對話情境
- Anki: 單字間隔記憶
- italki: 外國版的 AmazingTalker
我接下來會以上述模式來開啟新語言的學習。
不只是為了旅行,也希望能透過語言,去感受不同文化的邏輯和思維。
今年,會從阿拉伯語、韓文開始,也期待在旅行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