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段從我親身經歷中流動出來的深層體悟,它不是源自經書的誦讀,而是來自一連串靈性實踐與內在掙扎後的轉化。
這些年來,我經常處在一個特殊的境遇中——來自母親那邊的無形眾生,幾乎每日都在靠近我、影響我,甚至干擾我的情緒、思維與睡眠。起初,我極力抵抗,用各種方式驅逐與排斥。但漸漸地,我發現:越是排斥,祂們的力量越強;越是對抗,我的心越亂。
直到前幾天,我改變了方向。
我開始練習——接納祂們。
我不再視祂們為「干擾」,而是視為「需要被轉化的存在」;我用持咒、唸經與觀想來與祂們互動,觀察祂們的能量結構,用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去淨化祂們、祝福祂們。漸漸地,我發現祂們的負能量開始鬆動、安靜,甚至有些轉為善意地陪伴與守護。
這個內心的轉捩點,也帶來我生命中一連串深刻的心理覺察與法義實踐。
❶ 心識觀照:我不是情緒的主人,而是觀照者
昨天,我在騎車回家的路上,我邊持咒邊觀察內心活動,我突然發現我的心底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悲傷,我突然意識到,那個悲傷不是「我在悲傷」,而像是「我覺察到一位正在哭泣的外人」。
於是我開始深入去解構那個情緒。那個悲傷的情緒像極了一位躲在角落、祈求憐憫的乞者。他帶著濃濃的空虛、不願努力,只想得到施捨;他內心迷茫,甚至帶著一絲僥倖——『你若不給,我就當作跟你鬧著玩』的態度。
我嘗試用慈悲觀的方式回應他:「我懂你,但你只能靠自己成長,這是別人幫不了你的!我也幫不了你。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話一說完,情緒竟然瞬間消失。
這不是壓抑、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智慧而平靜的放下。那一刻,我明白了《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爾後,回到家後我的內心產生了一個特別鮮明的體會——我的意識就像漂浮在外太空,冷靜、清明,而我的情緒像地球上的天氣系統,不停變化:時而晴空萬里,時而烏雲密布。當憂傷來臨時,我彷彿在太空艙中,靜靜地看著地球某個角落正在下雨。我知道,那不是我——只是情緒本身在變化。
這種距離感,讓我意識到:「悲傷」不是「我」,而是「我所覺察到的對象」。這正是《楞嚴經》中所強調的「汝知見精,妙真如性」——真正的我是那個不動的知見,不是變化的陰晴情緒。
❷ 由內而發的五戒體悟
這一切的轉化經驗,讓我深入體會到:「五戒」不只是行為規範,而是內心覺察的利劍。
不殺生 —— 尊重他人存在,不侵犯即是慈悲
當我用強烈對抗念對待外靈,當我侵犯別人的生活空間與內心隱私,我發現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殺」:剝奪他人存在的完整性。
《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當我們輕視、排斥或試圖消滅一個生命時,不只是傷害了祂,更是拒絕了祂的佛性。
不偷盜 —— 佔用他人時間與心力,其實也是偷
當我處理困難問題時,若理所當然地請別人協助,沒有體會對方的處境,就算對方願意,那也可能是我在無意中「偷取」了他的空間與善意。
《增一阿含經》說:「若不與取,是為偷盜。」這也包括不經允許地拿取他人情緒勞動與時間付出。尊重彼此的存在,就是對自己戒心的守護。
不妄語 —— 避免說無意義的話,就是尊重清淨心
很多人以閒聊維繫關係,但若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空虛,刷存在感,那其實是妄語的變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提到:「語為業表,動搖眾心,亂惑是非。」
真正的語言,是出自心性的誠懇,是彼此心靈扶持的工具,而非情緒的遮羞布。
不邪淫 —— 情緒與刺激的沉迷,就是現代的邪淫
《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不只是性的執著,更是內心對感官刺激的沈迷。當我們沉浸在情緒劇情、八卦追蹤、欲望幻想之中,我們便離本性越遠。
修行中的不邪淫,不僅是行為守戒,而是守護心的清明與節制。真正的「守身如玉」,是內心不被染污。
不飲酒 —— 不讓自己麻痺,不以娛樂逃避現實
飲酒象徵「迷亂心識」,《四分律》云:「飲酒令人狂亂,失諸正念。」
現代人的酒已不只是酒精,而是讓心神沉醉的萬象:短影音、社群刷屏、情緒發洩式的影劇,甚至於無節制的逃避與拖延。若我們習慣用娛樂麻痺自己,那將無法與「觀照」相應。
「不飲酒」的真正意涵是:守護清明心,不墮五蓋中,令正念常現。
❸ 接納祂們,是接納我自己
這一切從哪裡開始的?
從我放下對母親的埋怨,開始理解她靈修背景的特殊因緣。她所接引來的無形眾生,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我內心尚未面對的習氣、無明與家族業力。祂們不是來害我,而是來提醒我、轉化我。
《地藏經》云:「若非業感,則無眾苦纏身。」這些靈體之所以靠近,與我心性尚未淨化的部分相應。他們來,不是偶然,是佛法安排的鏡子,讓我觀照內心。
當我開始以佛法回應祂們,用《楞嚴咒》、《大悲咒》等法門淨化、觀想、祝福祂們,祂們逐漸不再干擾,反而開始平靜、甚至帶來守護之意。祂們也從陰影,轉化為我修行路上的助緣。
他們不再是「靈」,而是我未曾正視的那一部分心影。當我接納祂們,也正是在接納我自己。
結語:五戒,不只是守,而是用來照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
五戒,不是佛規的枷鎖,而是讓我看見自己內在動機與心識結構的鏡子。
《四十二章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當我守戒,是為了讓心專注,為了讓自己時時回到那個外太空的覺察視角,不再與情緒泥濘糾纏,也不再被無形干擾主宰。我的修行之路,從對抗轉為慈悲,從壓抑轉為轉化,從分裂轉為合一。
我選擇以觀照為本、以慈悲為根、以佛法為舟,繼續走下去。
若你也曾經掙扎在靈的干擾、情緒的拉扯中,也許你也能從我的經驗中,看見自己生命的某一面鏡像。願我們都能,在混亂的日常中,走回那清明而自在的本心,見性成佛,行於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