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妙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新三國本身不是很嚴謹的歷史劇,我知道很多批評都由此產生。不過,它也成功的推廣了三國,讓更多現代人對三國產生興趣。講真的,不要說電視劇,京劇唱《霸王別姬》,難道就有語言服裝道具考證嗎?

戲劇本身就是一種「轉化媒介」。

新三國除了好笑,更貼近現代人,其實也有不少精彩的橋段改編。

馬騰韓遂這段妙計就改得很棒,你越懂三國越知道它棒,這也是我個人寫演義時喜愛的手法。因為,從正史去撈馬騰韓遂的關係,基本上都會得出他們爭鬥不休的答案。

大約在曹操當政之後,馬騰就離開了西涼,改在長安駐守。韓遂則是一直在涼州當土霸王。

但新三國前面沒有處理這段馬韓過於複雜的關係:80%的三國作品都不會去談,太麻煩了,而且跟孫曹劉三大主角完全無關。

然而到了建安十五十六年,你又非得把「馬超起義」這段寫進來不可:少了這段,曹操就少了割鬚棄袍。劉備得馬超相助破蜀,也會少了馬超兄弟與曹賊不共戴天的人設。

即使這樣,劇作家也可以很單純的讓馬騰被殺就好,反正他一早就是漢官了。

新三國在三國演義路線上,加了這麼幾場文戲,展現了出了新面貌。它的詮釋是:馬騰與韓遂的鬥爭,本身就是演戲給曹操看。

在解史的時候,很難使用這種顛覆性的手法。那個意思頗有「史書上的記錄非為真」在內。老讀者也知道我常常會用,我沒有學術跟偶像包袱嘛,怎麼解怎麼有趣,想到哪寫到哪。但就是我這麼隨興,也對馬騰馬超韓遂的資料再三探索,我都沒想過這個可能。

走這條路,馬騰帶著家族投效曹操,卻放馬超在外,繼承部隊,拜韓遂為父,都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釋。

馬騰這樣的設置,也比什麼諸葛家吳蜀魏各留一支來得合情合理。

老的進去賭,小的在外面準備裡應外合。萬一老的翻船,身家不破。

我們並不真正能夠透過史料,知曉時人的想法。

上至劉邦下至劉備,包括曹操,誰不是自己的命要緊,兒子再生就有了。甚至我讀到唐朝,李世民追求著千秋萬世,兒子也是可棄的。會把未來寄託在子嗣身上,不是文化性的問題,而是一種個人狀態(我覺得)。

簡單說,年紀越老,越感受到自己的大限將至,人類越會去寄託未來。而這個生理與精神的狀態,又與所能掌握的權力相關聯。

意思大約是,你一個死老百姓二十歲結婚生小孩就開始想著小孩的未來。但皇帝不會那麼早,他可能要到五六十全身在痛睡也睡不著的時候,才會思考把未來寄託在孩子身上。

個人性格還是暫且不論,會論不完。

簡化之後,就是說,馬騰這個局牽涉到「對死亡的看法」。而且至少馬超跟韓遂都要抱持類似的價值觀,這個局才能成立。同時,如果這套價值觀跟中國的「孝」在反面,會更加合理。

把爸爸媽媽抓來當人質,在那個時代原則上是能止戰倒戈的。然而,正史上馬騰是在馬超退兵後才被斬首的。

所以,我真的是想不到還有這條路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2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9
三顧茅廬有什麼了不起?值得死而後已來報恩? 為什麼劉備用三顧來顯示自己對諸葛亮的重視? 因為「三辭三讓」這個古禮。
Thumbnail
2025/06/29
三顧茅廬有什麼了不起?值得死而後已來報恩? 為什麼劉備用三顧來顯示自己對諸葛亮的重視? 因為「三辭三讓」這個古禮。
Thumbnail
2025/06/28
龐統最沒有看清楚的,就是他自己。
Thumbnail
2025/06/28
龐統最沒有看清楚的,就是他自己。
Thumbnail
2025/06/27
孫策死了,江東不倒;周瑜死了,江東不垮。 荀彧死了,曹魏不破;曹操死了,鳥獸不散,更代漢而興。 諸葛亮死了?劉禪還當了二十年皇帝,保東南一隅不失。只有劉備一死,蜀漢就難再創高峰?
Thumbnail
2025/06/27
孫策死了,江東不倒;周瑜死了,江東不垮。 荀彧死了,曹魏不破;曹操死了,鳥獸不散,更代漢而興。 諸葛亮死了?劉禪還當了二十年皇帝,保東南一隅不失。只有劉備一死,蜀漢就難再創高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2022年最好的陸劇之一,看完只能感嘆相見恨晚,攝製精良、服化道精緻,真真實實抓住了大唐盛世的風采,以隱藏在大唐盛世下的奇聞怪談開啟一連串的詭案追緝,在坊間傳說中力證虛實,在裝神弄鬼中尋找真相,案件設計也許沒《蓮花樓》峰迴路轉、神來一筆,但考慮到本劇早於蓮花樓一年,且案件本身懸疑感也非常夠,在大唐盛
Thumbnail
2022年最好的陸劇之一,看完只能感嘆相見恨晚,攝製精良、服化道精緻,真真實實抓住了大唐盛世的風采,以隱藏在大唐盛世下的奇聞怪談開啟一連串的詭案追緝,在坊間傳說中力證虛實,在裝神弄鬼中尋找真相,案件設計也許沒《蓮花樓》峰迴路轉、神來一筆,但考慮到本劇早於蓮花樓一年,且案件本身懸疑感也非常夠,在大唐盛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我一直在思考要用什麼角度來寫這篇文章。我知道這個歌劇是很多人的心血,對某些人或某個族群來說意義重大,但真實記錄是我的初衷,所以我想這就是我的角度與態度。 那一年歌劇院從中國請來了大導演張藝謀來執導歌劇《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 》,由旅美中國音樂家譚盾作曲,小說家哈金作詞及
Thumbnail
我一直在思考要用什麼角度來寫這篇文章。我知道這個歌劇是很多人的心血,對某些人或某個族群來說意義重大,但真實記錄是我的初衷,所以我想這就是我的角度與態度。 那一年歌劇院從中國請來了大導演張藝謀來執導歌劇《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 》,由旅美中國音樂家譚盾作曲,小說家哈金作詞及
Thumbnail
1. 中國戲曲由來,一說為起源於「南戲」與「北曲」;另一說為,從「戲」「劇」字面上,由虎頭、豆(禮器)、戈(兵器)、豕、刀等祭祀物品組合而成,來源於祭祀。 2. 最早的中國劇本,從明朝《永樂大曲》可知為北宋的南戲,而戲劇作為一種活動,早在漢代已有紀錄,惜未留下劇本。 3. 北曲(
Thumbnail
1. 中國戲曲由來,一說為起源於「南戲」與「北曲」;另一說為,從「戲」「劇」字面上,由虎頭、豆(禮器)、戈(兵器)、豕、刀等祭祀物品組合而成,來源於祭祀。 2. 最早的中國劇本,從明朝《永樂大曲》可知為北宋的南戲,而戲劇作為一種活動,早在漢代已有紀錄,惜未留下劇本。 3. 北曲(
Thumbnail
戲劇如果都要按正史一板一眼的話,讀史書就好了,何必改編呢?
Thumbnail
戲劇如果都要按正史一板一眼的話,讀史書就好了,何必改編呢?
Thumbnail
舊時詞、今時劇, 微塵眾,夢紅樓, 綠何肥?紅何瘦? 知否知否李三瘦!
Thumbnail
舊時詞、今時劇, 微塵眾,夢紅樓, 綠何肥?紅何瘦? 知否知否李三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