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國本身不是很嚴謹的歷史劇,我知道很多批評都由此產生。不過,它也成功的推廣了三國,讓更多現代人對三國產生興趣。講真的,不要說電視劇,京劇唱《霸王別姬》,難道就有語言服裝道具考證嗎?
戲劇本身就是一種「轉化媒介」。
新三國除了好笑,更貼近現代人,其實也有不少精彩的橋段改編。馬騰韓遂這段妙計就改得很棒,你越懂三國越知道它棒,這也是我個人寫演義時喜愛的手法。因為,從正史去撈馬騰韓遂的關係,基本上都會得出他們爭鬥不休的答案。
大約在曹操當政之後,馬騰就離開了西涼,改在長安駐守。韓遂則是一直在涼州當土霸王。
但新三國前面沒有處理這段馬韓過於複雜的關係:80%的三國作品都不會去談,太麻煩了,而且跟孫曹劉三大主角完全無關。
然而到了建安十五十六年,你又非得把「馬超起義」這段寫進來不可:少了這段,曹操就少了割鬚棄袍。劉備得馬超相助破蜀,也會少了馬超兄弟與曹賊不共戴天的人設。
即使這樣,劇作家也可以很單純的讓馬騰被殺就好,反正他一早就是漢官了。
新三國在三國演義路線上,加了這麼幾場文戲,展現了出了新面貌。它的詮釋是:馬騰與韓遂的鬥爭,本身就是演戲給曹操看。
在解史的時候,很難使用這種顛覆性的手法。那個意思頗有「史書上的記錄非為真」在內。老讀者也知道我常常會用,我沒有學術跟偶像包袱嘛,怎麼解怎麼有趣,想到哪寫到哪。但就是我這麼隨興,也對馬騰馬超韓遂的資料再三探索,我都沒想過這個可能。
走這條路,馬騰帶著家族投效曹操,卻放馬超在外,繼承部隊,拜韓遂為父,都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釋。
馬騰這樣的設置,也比什麼諸葛家吳蜀魏各留一支來得合情合理。
老的進去賭,小的在外面準備裡應外合。萬一老的翻船,身家不破。
我們並不真正能夠透過史料,知曉時人的想法。
上至劉邦下至劉備,包括曹操,誰不是自己的命要緊,兒子再生就有了。甚至我讀到唐朝,李世民追求著千秋萬世,兒子也是可棄的。會把未來寄託在子嗣身上,不是文化性的問題,而是一種個人狀態(我覺得)。
簡單說,年紀越老,越感受到自己的大限將至,人類越會去寄託未來。而這個生理與精神的狀態,又與所能掌握的權力相關聯。
意思大約是,你一個死老百姓二十歲結婚生小孩就開始想著小孩的未來。但皇帝不會那麼早,他可能要到五六十全身在痛睡也睡不著的時候,才會思考把未來寄託在孩子身上。
個人性格還是暫且不論,會論不完。
簡化之後,就是說,馬騰這個局牽涉到「對死亡的看法」。而且至少馬超跟韓遂都要抱持類似的價值觀,這個局才能成立。同時,如果這套價值觀跟中國的「孝」在反面,會更加合理。
把爸爸媽媽抓來當人質,在那個時代原則上是能止戰倒戈的。然而,正史上馬騰是在馬超退兵後才被斬首的。
所以,我真的是想不到還有這條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