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場春末的告別。
陽光還未炙熱,微風穿過樹林,吹動白色的布幔,像是誰在低語。嘉義郊區的一座樹葬園,幾位家屬正繞著一棵新植的小樹緩步而行。他們沒有跪拜,也沒有焚香,只是輕聲說話,把一個人、一段生命,託付給了這片土地。
這是一位母親的告別式。她生前愛花、愛走山林小路,晚年住進長照機構後,常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躺進塔位」。她的女兒告訴我:「我媽說,人死了就像樹葉落下,該回到土裡。」於是,他們選擇了樹葬。
生命延續的象徵|樹葬的深層意義
從表面看,樹葬是一種環保喪葬方式——不立碑、不築墓、不佔塔位,讓骨灰隨著時間與土壤融合,化為自然的一部分。但對許多家屬而言,這不只是環保的選擇,更是一種「生命觀的轉向」。
那位母親的女兒說,每年清明,她不再帶著冥紙與金紙到冷冷的塔樓,而是帶著家人,在樹下鋪一張布,吃她媽媽最愛的桂花糕,唱她愛聽的民謠。「那不是祭拜,是探望。」她說。

這棵樹,成了她們與母親之間的連結。
一種靜默的存在,卻遠比石碑更具溫度。
心靈的慰藉與平靜|自然是最溫柔的陪伴者
環保葬禮的美,在於它讓人回歸自然,也讓悲傷得以被自然療癒。

心理學研究指出,大自然中的視覺與聲音刺激,能降低焦慮與哀傷。而從實務觀察,選擇樹葬的家屬,多半在探訪後會顯現出「情緒平穩、言語放鬆」的狀態。
那是因為,自然不問你哭了幾次,只用風、光影與氣味安靜地陪伴你。
我曾在台中見過一位父親,為15歲離世的兒子選擇了樹葬。他說:「我不希望他被關在塔位裡,我希望他能聽見風,聞到草的味道。」那是他為孩子留下的自由。
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連結|一棵樹成為共感的座標
家庭成員情感連結,是樹葬帶來的另一個隱性的改變。
過往的墓園祭拜,多半由某位家庭成員固定進行,形式固定、時間拘束;而樹葬,因為環境自然、形式開放,反而讓更多人願意參與,甚至轉化成「紀念儀式的再創造」。
我曾見過三代同堂的家族,在祖父的樹下放風箏、寫信、唱歌,孩子問:「阿公會不會聽到我們唱歌?」長輩回說:「會的,他就在這裡。」
這樣的過程,不只讓孩子用更自然的方式理解死亡,也讓每一位家屬找到參與悲傷的出口。
他們不再只是「哀悼者」,而是「關係的繼承者」。
環保葬禮的實踐與思辨|給土地一個喘息的機會
環保葬禮不是一時流行,而是對土地與未來的重新尊重。
傳統土葬與塔位,佔用大量空間與資源,而樹葬地點常規劃為可再生綠地,骨灰不立碑、不設私有權,讓空間得以循環使用。這不只是節省空間,更是給環境一種新的永續可能。
但這也引發爭議:「沒有碑位、沒有明確座標,是不是就不尊重逝者?」
一位在台南樹葬園工作的園藝師曾說:「人對土地的記憶,不該被限定在一塊石碑上。能記得的,是走過、坐過、望過那棵樹的時刻。」
樹葬鼓勵的是「活著的人,與記憶共存」。
情感的治癒與歲月共生|讓回憶長成一片森林
那些選擇樹葬的家庭,都明白一件事:回憶不是要被封存,而是要被栽種。
我曾回訪一位選擇樹葬的家屬,五年過去,他們依然會在家族聚會時提起「那棵樹」。那裡記得的不是離開的痛,而是活過的痕跡。
對某些人來說,那是一處再也回不去的地點;但對更多人來說,那是一個可以一直回來的所在。
結語|從這裡重新與世界連結
樹葬,不只是告別的形式,而是一種與自然、與家人、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式。
這世上沒有哪一種送別是容易的,但總有一些方式,能讓哀傷變得有出口,讓想念有地方落腳。就像那些靜靜長著的樹,不說話,卻始終站在那裡——陪你走過時間,走過失落,也走向一種更深層的理解與共在。
「我們終將歸於泥土,願我們化作的一切,都能為愛與生命,開一朵花、長一棵樹。」——致每一位選擇樹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