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緣際會,我入手了一張沙發。當它真正擺進我的生活裡,我才意識到:原來那份「擁有」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坐上沙發的那一刻,我竟有一種久違的安定感。它不只是讓我放鬆的家具,更像是一個提醒:我終於可以開始過我想要的生活了。

小時候,我經常羨慕別人家的客廳——有沙發、有電視,有一家人窩在一起的畫面。但在我自己的成長記憶裡,這樣的場景很少。我記得的是父母努力工作、疲於奔命,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他們給予我們的是一種無私的付出,但代價是,我們很少「一起停下來」。家中雖然有很多美好回憶,但也錯過了那種單純窩在一起、什麼都不做卻感到溫暖的片刻。
於是,當我坐在自己的沙發上,我才理解,那份渴望其實一直都在。渴望有人陪、渴望鬆弛、渴望一種無需表現也被接納的日常。
剛好,這段時間,我也在讀梁爽的《把自己重養一遍》。書中提醒了我,去直面那些「我一直以為自己早已跨過」的東西。它說:
「人在痛苦的時候,思考未來是可怕的,回想過去是痛苦的。當我用心去留意當下的食物,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我發現每個瞬間都不失美好,它們是更高力量帶給我的能量和啟示。」
這段話提醒我,所謂「療癒」,不是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回到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腳下的地板、眼前的杯水、此刻的呼吸上。
書裡談到「重養自己」的核心是承認遺憾,然後讓那個沒被照顧好的自己,慢慢被接住。我從沒否認我的童年裡有許多快樂的記憶——它們確實在我低落時多次救了我。但我也終於可以承認,那些年,我其實一直渴望一種從來沒真正擁有過的「家庭的鬆弛感」。不是過錯,只是選擇與限制。理解這一點之後,我就不再責怪,而是試著自己創造。
沙發成為這個創造的起點。
「有想法,有行動,就會越來越優秀。」這句話我很認同,但我也明白,光靠努力不夠,還要允許事情慢慢來。書裡另一句話寫得很好:
「當你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時候,你最應該做的其實是保持安靜和用心,不要那麼強烈規劃好每天要做的事情,慢慢地,一段時間過去後,一切便會水到渠成。」
我常常在責備自己:怎麼計劃沒完成、怎麼狀態不好、怎麼效率那麼低。但現在我告訴自己:有時候,能安然坐在沙發上看一部喜歡的電影、讀一本書、讓腦子放空,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
當然,我還在學習。白天要顧工作、顧學業,晚上又常常想加班進修,健康也成為我不得不放在日程裡的重點——飲食、睡眠、運動、情緒,全都想顧好。但人生不是一口氣過完的。學會停下、學會小結,也是一種智慧。
「做事要有總結,就像把一個充氣的袋子打個結。」
「你哪怕只在大腦中回想一會,也比什麼都不做強。」
希望這些提醒,也能慢慢融入到生活裡。生活是可以被記錄下來、感受下來、沉澱出來的。現在我不會說自己「已經好起來了」,但我會說:我正在學會接納那些沒那麼快放下的情緒。我接受自己還沒控制好時間、還在學習怎麼放鬆,還在找適合自己的 routine。我學會了,不再硬逼自己「馬上好起來」,而是說:
讓它發生吧,就像那張沙發突然出現在我的生活裡。
它出現在一個剛剛好的時刻——當我願意開始照顧自己,當我準備好去承認內心的渴望。於是,它就來了。
這大概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實在、不完美,但每一點小前進,都是在告訴自己—我正在成為更溫柔,更沉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