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談建築語言的合法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在建築系畢業時,有了思考上的建築結構(基礎),如何使用建築語言,才是建築系無用之用、潛移默化學生一輩子的東西。」、「建築教育學習的是建築語言,而非一般所認知的,學習成為擁有很好建築技術,能夠設計很好使用空間的建築師。」本文將從法過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的《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談在後現代的今天,建築語言如何獲得共識(建築語言的合法性)?以及什麼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建築語言的構成)?


  本書中李歐塔將60年代後高科技社會的知識狀態定義為「後現代」,並從「語言」的角度探討知。而在60幾年後的今天,知識變得越來越資訊化、越來越分散,再也沒有一個大敘事(grand narration)般「完整」知識的可能,當小敘事不再能夠在大敘事中獲得合法化時,什麼又是高等教育的角色呢?


  過去我們會認為科學的「表徵」,與倫理與政治的「敘述」是不同的,科學僅將「事實」呈現,而不須透過語言敘述即可宣稱此事實為「真」,只要能夠提出證明、反覆驗證,那麼此科學即可稱之為科學「知識」。但事實卻是,不管是科學或非科學知識,都是由「語言」所敘述的;科學家以科學語言敘述了科學,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再經由專家社群決定、詮釋,最後成為社會/社群所接受的科學知識。這便是科學的合法化過程,敘述的權力與敘述的規範下的結果。


  因此,科學的存在並不比非科學知識的存在更必然,也並不更偶然,兩者都是由敘述的整體所構成的。不管是科學、倫理、政治、還是建築,背後都是透過「語言」的敘述來達成合法性;唯有透過「語言」敘述才成為被社會/社群接受的可能。


  如何被社會/社群所接受?光有權力有可能嗎?今天政府強制訂了一套不被人民普遍接受的律法,就具有合法性嗎?合法的法,不是法律的法,而是被人民認可、接受的法。知識不可能完全沒有權力,當我們支配某些知識時必然支配了某些權力,若知識與權力沒有關係,那麼知識也就可有可無而無法反映我們認可此知識的某種偏好及傾向了。因此,合法化的問題在於,如何獲得人民的認可?如何獲得人民的選擇?如何讓人認可專家所決定的科學就是科學?如何讓人認可「真」?


  在社群化、專業分工化等崩解大敘事完整知識的60年代,李歐塔提出了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的概念來解釋並試圖解決後現代知識的合法化問題。語言遊戲最初被維根斯坦提出用來理解語言中的「意義」並非單一,不僅隨著脈絡不同而異,更隨著文化、生活環境等不同而異。語言彼此間有著不同的規則,形成各種小敘事(不同的語言遊戲),也就是說語言與語言之間是獨立的、是不可共量(incommensurable)的,因此,後現代知識不再有真假的合法化問題。


  當語言之間不再追求真理的共識,而是接受彼此的差異、多元、繁雜,知識的合法化不再是專家所給的敘述,而是自我選擇的敘述。在對其他敘述的寬容之下,建立各自的知識網絡、意義。「共識」成為討論的一個狀態而不是目的,討論的目的是各自對知識的建構;討論的目的是讓我們增加「想像」的能力,更快速、完整的組構自我的敘述。


  回頭談建築語言如何獲得共識(建築語言的合法性)?在後現代的建築語言之下,建築語言沒有合法性的問題、美學沒有好或不好的問題。不是越符合科學的建築就越真,越天馬行空的建築就越假,因為並沒有真假的問題。但正因為建築永遠不會有共識,因此才有不斷被討論的可能,或者說建築的共識便是敘述的差異是否有被討論、被理解、被想像的過程。而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便是「語言」,唯有當被說出來、被敘述時,建築才成為建築、建築才被實踐。

2018/9/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4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你覺得任何地方不對勁?......儘管發問吧......
Thumbnail
當你覺得任何地方不對勁?......儘管發問吧......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