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壓力下,智慧城市發展已不再只是新技術的展示場,而是制度轉型與治理創新的實驗場。當前的智慧建築、建築能效、再生能源整合等議題,無論是台灣、北歐還是其他先進國家,都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讓技術實驗真正融入制度,推動治理結構轉型?
制度變遷的底層結構:從專案實驗到政策拼圖
瑞典馬爾默市 Hyllie 智慧城市計畫是國際間經常被討論的治理創新案例。這個案例一再提醒我們:智慧城市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少新科技」,而在於「治理制度能否吸納並活化這些技術」。
一、技術進場≠治理創新
單一技術導入(如智慧電網、AI 能源管理)往往難以突破「誘因錯置」與「部門壁壘」:- 節能投資的成本與回報分屬不同利害關係人,推動困難。
- 法規僵化,只能設定靜態標準,無法回應場域需求與用戶行為的動態變化。
二、政策不是文件,是跨部門協作的動態過程
現實治理中,「政策組合」成為關鍵詞:
- 國家、地方、能源公司、開發商與用戶,不斷協商、調整目標與角色。
- 技術與政策目標常發生衝突,如:高能效建築降低能源公司收益、智慧電網與地方土地政策碰撞。
制度韌性的來源,恰恰在於這種「組合、協商、翻譯與衝突」的動態現場,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執行政策文本。
三、制度轉型的三大關鍵
根據瑞典等地的實踐經驗,以及台灣現場的推動瓶頸,制度轉型需跨越以下關卡:
- 跨部門整合平台
不能再靠單一部門或短期專案。需建立中央-地方、產官學、民間多層次對話與資料共享平台,推動政策協調。 - 靈活且資料驅動的法規與標準
以行為表現(如用電實際數據)取代僅靠設計指標,讓法規與監管能即時學習與調整,擺脫僵化框架。 - 能源業者的角色重塑
從單純售電轉型為節能管理與數據治理服務者,主動參與協作網絡,與政府、開發商及用戶共創治理新架構。
思考時間:智慧治理的進階策略
1. AI資料平台與動態協商
隨著 AI 與大數據平台普及,能源與建築資料可即時回饋至監管與治理流程。例如國外 E.ON 參與地方能效評核與用電行為調控,台灣也可引進能源資料信任平台,推動跨部門資料協作,提高能源轉型的透明度與彈性。
2. 公私協作的「資料信任機制」
單靠公部門監管難以促成長期變革。建議推動「公私協作」資料信任平台,讓企業、政府、市民共同參與資料分享、標準制訂、節能績效評鑑,強化多角色治理網絡,讓制度調整更敏捷。
3. 制度學習與動態調整機制
制度變遷不是一蹴可幾。台灣可仿效歐洲建立治理實驗場,讓短期專案設計成可被「制度吸收」的實驗,並設立定期檢核、動態調整機制。這樣才能讓一次次創新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累積制度演化的能量。
城市治理的本質升級
智慧城市轉型的真諦,不在於擁有多少先進技術,而是能否透過制度設計與協作平台,把每一次技術創新都轉化為治理能力的進化。這不僅需要跨領域的專業整合,更需要治理心態的轉換——從控制走向協作,從單一法規走向動態調整,從技術部署走向制度韌性。
未來的城市治理,關鍵在於打造一個能持續吸納實驗成果、協調多元利益、支援政策快速學習的制度型平台。這,才是真正智慧的永續城市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