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會因實驗而改變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智慧城市看治理結構的鬆動、轉化與競合

在全球智慧城市浪潮下,技術導入與制度創新已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實驗不只是技術測試,更逐漸成為治理制度的試驗場——它能催生新制度,也可能挑戰舊架構,甚至導致治理焦點的重分配。

本篇文章從瑞典馬爾默市的智慧城市試驗出發,探討智慧電網、再生能源與智慧建築等創新技術,是如何進入制度運作軌道,又是如何在制度脈絡中產生「重組」、「排擠」或「轉向」效應。我們不再問:「技術能不能部署成功?」而是要問:「這些實驗,是否真的改變了城市治理的邏輯與結構?」


實驗會變制度嗎?來自 Hyllie 的雙重觀察

研究指出,在馬爾默 Hyllie 區進行的兩項智慧城市實驗中,確實出現了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跡象,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治理轉型方向:

1️⃣ 智慧電網技術:產業主導型制度化

E.ON 公司在 Hyllie 推出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技術,並在開發初期就與建商協調系統需求。這不僅改變了建築設計流程,更讓能源企業從被動供應者,轉型為積極參與城市治理的制度行動者。

👉 成果:E.ON 將此合作機制擴展至其他地區,實驗變成常態。

2️⃣ 再生能源導向:基礎設施型制度嵌入

透過設計基礎設施網絡(如區域供熱整合、能源儲存設施),開發商與市政規劃單位建立了以「永續能源導向」為前提的規劃協商模式。

👉 成果:這類制度嵌入鞏固了地方政策中對再生能源的物理依賴。

這兩個案例說明:新技術如果能與組織角色、流程設計與政策預期對接,就能進一步嵌入制度、改寫治理配置。


不是所有實驗都能改變制度:制度化的限制與挫敗

然而,制度化並非理所當然。即便是同樣由市府或能源公司推動的技術,結果也可能差異甚大。

❶ 智慧家庭技術的「制度進不去」

比起智慧電網只需接入建築管理系統,智慧家庭技術需逐戶安裝,干擾度高、使用者接受門檻高。這類「日常物質性(mundane materialities)」反成為制度化障礙。

❷ 再生能源的「制度優先權被調整」

雖然風能與太陽能基礎設施具備整合條件,但在都市住宅需求高漲的現實下,永續優先權讓位給開發速度。再生能源是否被納入選案標準,也因此被邊緣化。

這些例子顯示:即使制度設計者高度支持,當制度變遷遇上土地壓力、資源配置與使用者接受度等結構性摩擦,實驗仍可能停留在局部或短期的階段性成果。


制度未被取代,但治理已悄然轉向:制度漂移的隱性力量

馬爾默案例中,我們並未看到舊制度(如建築能效法規)被正式淘汰,卻清楚看見了一種治理焦點的轉移現象:

  • 市政府原本強調「事前規範」與「建築標準」,但現在更多仰賴能源公司進行「行為管理」與「平台調節」;
  • 再生能源技術與智慧電網共存,但後者更容易操作、更具市場敘事吸引力,漸成開發者的首選;
  • 傳統節能邏輯未消失,但正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這些現象,正是制度理論所謂的「制度漂移(institutional drift)」。制度沒有被改革,也沒有被正式取代,但其功能角色與治理重心正默默移轉,導致治理實作方向發生質變。


我的觀點:城市轉型不只是「換技術」,而是「換制度焦點」

從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理解到,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哪個技術最有效」,而是「哪種治理邏輯更容易制度化」。特別在資源有限、多重目標拉扯的城市環境中,制度焦點的轉移往往比法規修改更快,也更深刻。


📌 思考時間:制度變遷的四個智慧城市治理提醒:

  1. 制度化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行動角色與流程如何重構。
  2. 未被取消的制度,也可能因資源排擠與焦點轉移而失效。
  3. 智慧治理不是部署裝置,而是建立新的權力分配與協作結構。
  4. 制度漂移發生時,不會有人宣布轉變,但結果將漸漸改變治理的邏輯。

智慧城市不是空中的藍圖,而是政策、角色、資源、制度的再拼接。如果我們能看見這些拼圖怎麼被組裝,才能真正理解城市如何「變聰明」,又是誰定義了這種聰明的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智慧建築顧問的沙龍
0會員
36內容數
本部落格聚焦於智慧建築設計、能源管理、物聯網應用與永續建築策略。透過實務觀點與產業觀察,分享建築與科技整合的洞見,助您掌握未來空間的核心價值。
2025/08/04
這些日子,王經理經常在夜深人靜時,站在大樓中庭,看著感測器指示燈閃爍。他思索著,管理的本質不只是科技,更關乎每個空間裡的人——每一個進出大樓的員工、加班的工程師、清晨打掃的清潔人員。 王經理的挑戰,不僅是讓AI準確預測數據,更是希望透過科技,真正照顧到每個人在大樓裡的安全、舒適與便利。
2025/08/04
這些日子,王經理經常在夜深人靜時,站在大樓中庭,看著感測器指示燈閃爍。他思索著,管理的本質不只是科技,更關乎每個空間裡的人——每一個進出大樓的員工、加班的工程師、清晨打掃的清潔人員。 王經理的挑戰,不僅是讓AI準確預測數據,更是希望透過科技,真正照顧到每個人在大樓裡的安全、舒適與便利。
2025/08/01
本文探討智慧城市實驗,特別是智慧電網在建築能效提升上的挑戰與機會。以瑞典案例為例,分析技術導入如何與既有治理機制互動,並提出從實驗到制度的三個轉型建議:重構角色關係、設計具制度轉譯力的實驗以及強化治理學習機制,以促進建築節能政策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8/01
本文探討智慧城市實驗,特別是智慧電網在建築能效提升上的挑戰與機會。以瑞典案例為例,分析技術導入如何與既有治理機制互動,並提出從實驗到制度的三個轉型建議:重構角色關係、設計具制度轉譯力的實驗以及強化治理學習機制,以促進建築節能政策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7/30
智慧住宅系統的設計,是否真的能符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一項荷蘭研究指出,多數住戶在使用智慧系統後,反而感到更多不便,例如忽略使用者感受、預設情境與真實生活脫節等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住宅,並非替人做決定,而是能與人一起生活、學習和改變的系統。
Thumbnail
2025/07/30
智慧住宅系統的設計,是否真的能符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一項荷蘭研究指出,多數住戶在使用智慧系統後,反而感到更多不便,例如忽略使用者感受、預設情境與真實生活脫節等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住宅,並非替人做決定,而是能與人一起生活、學習和改變的系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社會體系運作會導致社會認知衝突,而這影響了整體發展脈絡。文章討論了這些衝突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包括經濟、科學、環境和社會因素。同時針對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Thumbnail
社會體系運作會導致社會認知衝突,而這影響了整體發展脈絡。文章討論了這些衝突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包括經濟、科學、環境和社會因素。同時針對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Thumbnail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