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一個朋友講起孩子的事情,
朋友正在客廳看電視,一陣安靜讓他覺得不對勁,他走到臥室,
看到他的四歲兒子把整瓶嬰兒油倒在地板上,
然後用腳來回滑動,玩得不亦樂乎,
地板就像被「拋光」過一樣,閃閃發亮。
他看到地上油亮亮的,差點滑倒,氣得想罵人。
兒子一臉無辜說:
「媽咪,我在幫地板擦香香!」
這句話讓他瞬間破防,
只好無奈的拿出拖把,邊拖邊想,
這滿屋子的嬰兒油香味到底要怎麼辦?
這樣的驚喜,我想所有爸媽都經歷過。
今天要聊的書就是一本關於這種
「你不知道該先笑還是先嘆氣」
的日常狀態的繪本。
這不光是一本好笑的書,
更是一場認真又誠懇的愛的演出。

🐻封面上,
熊田是本日擔綱演出的最佳主角,
一隻只穿著藍色內褲的黃色小熊,
雙手叉腰,表情有點厭世,
還有「我已經很努力了你最好有發現」的氣勢。
熊田不是「壞小孩」,
他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想要媽媽看見他,
想要媽媽對他說:「你好棒!」
只是,他選擇的方式有點不一樣。
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次滿懷期待的投球,
他內心可能想著:「媽媽,妳接得到嗎?」

🐻第一次行動很單純,
他用石頭拼出媽媽的臉,開心獻寶。
媽媽真的笑了,還說了那句他期待的話:
「哇,好厲害啊!真不愧是小田呀!」
熊田眼睛發亮,像內心炸開一個小煙火。
他發現,原來這樣可以被稱讚
於是,他決定做得更多,
但也開始有點用力過猛。

🐻接下來,他把花草和鼠婦塞進媽媽的杯子,
做出一個「草蟲杯」;
又把高跟鞋變成布偶床,
還幫娃娃蓋上小被子⋯⋯
他越來越努力,只為聽到「你好棒」,
不過這種「更多」並不總是有效。

🐻最終,他放出大絕,
偷偷把所有布偶堆進媽媽的床,
命名為「布偶堆作戰」,
像執行一場愛的祕密任務。
他把自己喜歡的,全都給了媽媽,
期待著醒來後的驚喜時刻。
但早晨來臨,
布偶卻全被默默放回他的床上。
沒有稱讚、沒有責備,
只是安靜退回這份用力過猛的愛。
他有點迷惘,有點累,
心裡也許在問:「你有看到我嗎?」
媽媽什麼也沒說,
卻用沈默回應了他全部的努力。
我在想媽媽是否用盡全力,
想要表達「我收到了,這樣就夠了。」
🐻繪本中最迷人的地方,
是作者柴田啓子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說故事,
而且是很單純的理解與包容。
熊田的世界裡不是邏輯優先,
他把對媽媽的愛放第一位。
他喜歡什麼,就會想分享給媽媽,
他認為鼠婦很棒,就塞進媽媽的杯子;
他覺得帽子太無聊了,就幫它貼滿蟬殼。
孩子不是不知道什麼會讓人不舒服,
他們只是不懂不確定什麼時候該收手。
他們對「愛的表達」還在學習階段,
很多時候太用力、太突然、太不符合大人的預期。
但正因為那麼直接、不修飾、不怕出糗,
這份愛才那麼真實,
甚至有點幽默到讓人眼眶發熱。
🐻書中的媽媽是個很耐人尋味的角色,
她沒有總是笑,也不是那種慈母角色,
她會皺眉,會嚴肅,會沉默,
她不是馬上就理解熊田在做什麼,
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接住了這些「過頭」的情感。
我們總以為孩子要的是掌聲,
但他們更需要的會不會是被「理解」的回應?
當然不是所有行動都值得被稱讚,
但孩子的努力都值得被聽見。
這是熊田教我們的事。
🐻柴田啓子不直接說「親子教育」或「正向表達」,
卻在每一場天馬行空的惡作劇中,
慢慢寫出一段關係的模樣。
孩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說愛,
大人也用自己能承受的方式去回應。
就像每個母親節,
孩子會帶回一朵有點皺皺的紙作康乃馨,
或是一張黏貼很多色紙的卡,
這些不夠漂亮、不夠安靜、
不夠「有用」的愛,從來都是真實存在的。
🐻這本書適合那種剛翻白眼完,
下一秒又被小孩一個眼神融化的人。
也適合曾經是熊田的人,
也適合正在接住熊田的人。
🐻孩子和大人之間是這樣的,
兩者的情緒有時像在不同語言裡打轉,
孩子說英文,大人回日文,
但幸好,愛從來都不是靠完美構築,
而是靠一點點理解,一點點笑,
和一點點容許彼此不那麼會表達。
🐻愛,有時候看起來像一個亂七八糟的草蟲杯,
但那是孩子用盡全力做出來的「我好愛你」。
《熊田的驚喜大作戰》
作者|柴田啓子
譯者|吳怡文
出版|采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