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清晨,我抵達芬蘭赫爾辛基機場,準備參加每兩年一次的 ICN(國際護理大會)。
出發前,大會已經很貼心地寄來交通票券的QR code,只要下載HSL app(赫爾辛基地區交通系統),手機就能啟用通行。

APP的票卷樣貌
拿著開通好的票,我站在機場到市區的火車月台上,左顧右盼,想找驗票口、找查票人員,但月台出奇地安靜,沒有閘門,沒有人催促,只有幾位當地人默默地刷票上車。
那一刻,我有點愣住,這不是我熟悉的制度邏輯,卻讓我感受到一股陌生卻安靜的力量:這裡的制度,建立在「信任」之上。

走出機場後,轉搭火車的入口

火車站

火車路線
火車駛離機場幾站後,四位查票員上車了,他們只抽查我所在的車廂(剛好許多華人乘客臉孔),沒幾分鐘後就下車離開,整個過程極其隨機,像是某種儀式性地提醒乘客:「我們相信你,但我們也可能出現。」
接下來幾天,在赫爾辛基市區觀光時,我搭過輕軌、公車、火車……
從沒人驗票,也不見強制性刷票的閘門。
每天出門,我都像人類學家一樣,用旅人的眼睛,好奇地觀察這個城市的秩序運作方式。

公車的刷票機,類似悠遊卡功能

火車出站口的刷票機

火車出站口
我觀察到:
1.手機APP就是你的車票
多數當地人早就把票券儲存在手機裡,常見的 HSL app 不僅能查時刻表、路線,還能直接買票或儲值月票,他們上車時根本不需要「刷卡」,因為票早就存在那裡了。
2.公共運輸是「開放式設計」
輕軌、公車、火車等幾乎都是開放式設計,有些甚至連刷卡機都沒有,乘客可以直接上車,沒人阻攔。
3.抽查 + 高額罰款:信任不是天真
制度的核心其實很簡單,預設你會誠實購票,但為了維持公平,他們設計了隨機抽查機制,一旦被查到沒票,會被處以高達100歐元以上的罰款,這讓人寧願乖乖買票,也不想碰運氣。
結束赫爾辛基的國際護理大會之後,我陸續走訪丹麥和挪威,沒想到,這些國家和城市,也是一樣的制度:無人查票、無閘門、無監視,卻一切井然有序。

攝於丹麥埃斯比約的車站
在台灣的我們,早已習慣車站的閘門、驗票員、層層控管,當我第一次站在芬蘭機場的火車月台上,發現可以「完全自由地走上車廂」時,那種不習慣與驚訝,讓我至今難忘。
這並不是放任,而是一種成熟的社會共識:制度不再是防人之心的展現,而是一種「選擇相信」的文化實踐。
這樣的設計背後,當然不是假設沒有人會逃票,而是選擇承擔信任可能被濫用的風險,相信信任本身,能長出更多願意負責與守規則的公民。
信任,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選擇,更是一種制度設計的哲學
北歐的交通系統採用的,其實是「抽查+高額罰款」的制度邏輯。
預設乘客會誠實購票,但保留了隨機稽查的手段,一旦被查到逃票,罰款動輒八十歐元以上,但稽查的頻率不高,有時一整天都不一定遇得到查票員。
這樣的設計,讓我聯想到哲學家漢娜・鄂蘭的倫理觀:真正的道德並不是出於命令或懲罰,而是源於內在的判斷與責任。
站在無人查票的車站,還是選擇刷票,那是一種倫理實踐,而不只是「怕被罰」的本能反應,與此同時,我也想起哲學家米歇爾・傅柯對現代社會的批判,他認為我們的紀律系統建立在監視與懲罰上,是一種「被看見」才會乖的制度,但北歐顯然選擇了另一條路:制度不靠監視維繫,而是靠信任養成。

丹麥/火車車廂
從赫爾辛基到埃斯比約、卑爾根,我持續觀察這樣的現象,覺得相當有趣,這像是一種集體價值的外顯:人不是因為怕被看見才守法,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值得被信任」,所以願意負責。
制度設計的起點如果是尊重,那麼人們的行為就會逐漸內化責任,這是一種柔性的紀律,不靠強制,而靠文化的力量支撐。
當我回到台灣……
身處熟悉的空間,我卻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對照感:
如果在我們的社會中,實施這樣的「信任制」,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真的無法仿效嗎?還是因為我們的制度一開始就假設「人會作弊」,所以必須從源頭防堵、管理、查驗?
這不是單純的交通差異,而是關乎整個社會對人性的信念與制度哲學。
「我們是什麼時候,對彼此失去了信任?」
「如果制度先選擇相信,會不會我們也更願意做對的事?」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旅行,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
原來,看不見的價值「信任」,也能讓社會和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