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巨頭:Apple、Google、Meta、Microsoft、Amazon。
2022 年被視為生成式 AI 元年的起點,兩年後,Apple、Google、Meta、Microsoft 和 Amazon 這五大科技巨頭在 AI 的競爭路徑逐漸分歧。Apple 依然把 AI 當作輔助硬體生態系的工具,透過 iPhone、Mac 等裝置結合私有 LLM(Large Language Model),試圖保住高端市場優勢;Google 則全力打造從晶片、雲端到模型的垂直整合體系,尤其在多媒體生成(如 Veo 影片生成)和龐大資料資源(YouTube、生態資料)上擁有獨特護城河;Meta 面臨 Llama 4 表現失誤與領導團隊不穩,但試圖靠 AI 打造個性化內容、廣告與虛擬世界;Microsoft 靠與 OpenAI 的合作穩住 Azure 雲端地位,逐步導入 Copilot 等 AI 助理服務;Amazon 雖模型布局較弱,卻透過 AWS、Anthropic 合作與 AI 晶片(Trainium)投資,穩住雲端霸主優勢。AI 對這些巨頭而言,已經不只是輔助工具,更是重新定義未來的生死關卡。
基礎模型製造商:OpenAI、Anthropic、xAI 的不同賭注
基礎模型廠商已從技術供應商晉升為競爭主角。OpenAI 憑藉 ChatGPT 穩居消費端 AI 領導地位,未來若結合訂閱與廣告,可能變身為下一個 iPhone 級應用;Anthropic 專注開發者市場,強化 API 與程式碼輔助工具,但過度依賴 Amazon 及 Trainium 晶片,長期競爭力仍存疑;xAI 則陷入 Elon Musk 自家生態的拉扯,雖然強調自主基礎設施,但缺乏足夠市場規模與資金,恐步入「有技術、沒生意」困局。這三者的未來,決定了 AI 技術供應鏈的結構,也左右著 Google、Apple、Microsoft 等大企業的選邊與依賴。
中國、晶片與未來十年的權力再分配

中國 AI 從晶片到基礎模型的價格戰潛力。
追蹤這個專欄「邊喝邊想」,我們會聊聊酒、聊聊神話,也聊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