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祭天到無神:神與人的斷裂
不少人討論過,中國古代的祭天和聖經舊約中的獻祭有共通之處,這或許也證實諾亞的後代把祭天的儀式帶到東方來。
舊約裡的祭祀,透過焚燒,獻犧牲給天上的神。這位神和人不斷的有對話,人所作所為需要對神負責,且神和人還會建立盟約。雖然祂是至高的神,但是人在世上的生活是不能離開祂的,背離了神,就會道德崩壞—神是道德的基礎,不同的「神」,不同的道德基礎。
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位神對於信仰祂的人而言,祂是造物主,是創造萬物的神。祂是生命的答案。
但是,在中國上古時期就開始淡忘這位在天上的神,神的形象變得模糊了,創世紀的歷史也被「再創造」出來,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等故事。人不是神所造,也失去了與神之間的連結,天也變得不可知、不可測。
不管是「道可道非常道」,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還是問了一百多個問題的「天問」,總之,「天」是空洞虛無飄渺的。
最早祭天可能知道拜的是什麼,慢慢的,祭天變成偶像的祭拜,而且數目也越來越多,除了天神,還有地神、河神、山神,天上地下到處都是神。天上的世界變成人的社會的投射。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上的世界越來越熱鬧,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仙翁等數不清的神。他們和凡人的不同點是他們有無法實證的法力,且不會死。天上的境況是根據地上的皇朝的投射。有個傳說,北京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半的房間,因為在天上的神有一萬個房間,地上的君王不能超越天上的帝王,但也不能少太多,所以才少了半個。這是我去北京故宮參觀時,導覽的老師說的。
民間的天 vs「理性」的天
民間的天,越來越熱鬧,連人死了都有可能變成神,其中還有很多荒誕的故事,這些不是「理性」的學者能接受的,所以在學術上「理性」把神從「天」移除了。
把神從人的生活、生命中移除,「貢獻」最大的大概是孔子。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到「子不語怪力亂神」,在在是把神從生活中抽離,把神從生命中抽離,甚至把神和怪異、暴力、叛亂並列。
這不但扼殺了追求真相、科學探索的精神,也把人奴化了。對於「未知」採取遠離的態度。
孔子,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無神論者」。只是他的無神論,不是神存在不存在,而是生活中無神—換個角度來說,他的無神論是:「神,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確定你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我就把和你有關的一切從世界移除。」
沒有了神的天,不只天是空的,道德也是空的。什麼四維八德,都只是用來奴役、箝制思想的手段,因為四維八德從不適用於統治者,尤其是權力最大的那一群人。
再則,沒有了神的天,人不管是人面蛇身的女媧親手摶的,或來自泥繩上的泥漿,人的生命來源和去處都沒有答案。
孔子的儒家思想變成中國文化的主流,不管是陽儒陰法,還是表裡都是儒,人活著或許有著短暫的「目的」或有「意義」,但是生命的終極仍舊是空洞的,沒有答案。
沒有神,道德沒有根,誰來定義道德標準?
沒有了神,誰給生命一個終極的答案呢?這是最重要的問題—生命沒有答案。
論語沒有生命的答案,孔子的思想變成主流,人和神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直到完全喪失。
沒有了神,也給了佛教傳到中國開了無限契機。佛教對於生命是有終極的答案的—生命的來源去處,以及生命的本質。
佛教,雖然是一個外來的信仰、宗教,但是它比在地自創的儒教、道教等高明太多了。先不論佛陀的教導如何,至少佛教對生命的起源、終極目標和存在的意義,都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