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進入年底,我們家就會自動啟動「雙曆模式」——一邊是日本的元旦新年,一邊是中國的農曆春節。別人家過一次年就很忙,我們家得過兩次,而且還是跨語言、跨文化、跨時差。
我是中國人,老婆是日本人,孩子是混血三人組,還有遠在中國的爸媽和身在仙台的岳父岳母。過年這檔事,對我們這種中日聯合家庭來說,不是一頓飯這麼簡單,是一場「多國峰會」。
而我,就像那個被兩邊文化拉扯的民間大使,負責翻譯、協調、還要隨時應付文化誤解的小插曲。
每年1月1日,日本的新年元旦,我們這邊是全家最忙的時候。岳父岳母會早早準備御節料理,還有年糕湯,我老婆則會叫醒孩子們一起看紅白歌合戰重播,穿上新衣服,一起去神社參拜。
而我呢,除了吃年糕之外,還要在心裡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習慣的年味,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
戰爭?是的,因為等到農曆新年那天,戰鬥模式才正式開啟。
大年三十早上,先是一通媽媽的微信視頻:「良太,今天你們吃餃子嗎?你給你老婆也包一點吧,中國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的,知道不?」
我轉頭看著老婆:「我媽說希望你今天也吃餃子,這是我們的習俗……」
「喔,那我去買超市的速凍水餃?」
「不行……她希望是自己包的……最好是你自己也來學一學。」
老婆表情一頓,笑得有點尷尬:「那我下午再去買白菜跟豬肉……」
我心裡已經開始發虛:等等,今天是誰來和面?誰來擀皮?誰來包?小的三個還在吵著看Switch和春節動畫片呢。
剛轉完這一波,又來了我爸的語音:「今年別整那麼多生魚片,吃點熱的,過年嘛,要熱鬧!」
我轉給老婆:「爸爸說希望菜熱一點,生魚片可以留著初二再吃……」
老婆眉頭一皺:「可是你不是說你爸爸不吃辣嗎?我今天準備了麻婆豆腐和小籠包欸。」
「啊……對,他也不太吃豆腐,他說那個沒味兒……」
……我忽然覺得,我不是在翻譯,我是在表演一場中日家庭的和平外交劇。
孩子們倒是比較快適應。他們的腦袋就像切換鍵一樣,上一秒對我媽說:「奶奶新年快樂」,下一秒轉頭對外公外婆說:「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
中午吃飯時,小女兒問我:「爸爸,為什麼奶奶叫我們吃餃子,外婆叫我們吃年糕湯?」
我一時語塞,只能說:「因為你有兩個文化啊,雙份的幸福。」
其實內心想說:「你爸翻譯累死了,能不能明年大家吃一樣的啊?」
有一年,我媽親自來日本過農曆年。她做了一整桌菜,有豬蹄、涼拌海帶絲、紅燒肉,還有一道我老婆完全無法接受的「糖醋鯉魚」,魚頭還正對著我岳父。
我看著岳父的表情從震驚到微笑,心裡默默祈禱他別誤會。然後我硬著頭皮翻譯:「這是中國過年的吉祥菜,意思是年年有魚,沒有別的意思。」
岳父點頭:「ああ、縁起がいいですね。」(啊,很吉利啊。)
我媽那邊也不能冷場:「你爸呢?他還喝酒嗎?別讓他再喝高了跟人吵架。」
我一邊喝茶一邊說:「我爸最近在練八段錦,身體好著呢。」(其實上個月剛和鄰居吵完一次……)
農曆新年還有個經典問題——紅包怎麼發?
中國親戚會給我們家三個孩子發微信紅包,還會留言「壓歲錢要讓孩子自己存起來」;而日本這邊則是由外公外婆統一包現金,還附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お年玉で好きなもの買ってね!」(用壓歲錢買你喜歡的東西喔)
兩種方式孩子都喜歡,但我每次都要提醒他們:「不能只收錢不回話,奶奶發了紅包要回『謝謝奶奶』,而不是只回個貼圖!」
再說農曆年夜飯後的娛樂活動。
我老婆喜歡看紅白,我媽喜歡放春晚。兩台電視都打開,聲音交錯,像在打架。我爸用iPad開著象棋App,嘴裡還念叨:「這主持人怎麼又是他?」
我岳父倒好,已經拿著啤酒坐沙發上睡著了。
有時我會問自己:這樣的過年是不是太累了?
但看到孩子們一會兒唱《Let it go》,一會兒哼《恭喜發財》,我又覺得,這不就是一種新的年味嗎?不那麼統一,不那麼規整,但亂中有愛,各說各話,卻沒有誰被排除在外。
畢竟,語言是可以翻譯的,文化也能互相學習。最難翻譯的,其實是那份彼此之間的心意。還好,這一點我們家每年都沒翻車。
祝各位讀者,不管你家幾國混編,幾種語言交雜,都能過個鬧騰又幸福的新年。如果你喜歡這樣的生活故事,也歡迎追蹤我在方格子的帳號「金子良太郎」。這裡不談大道理,只寫小日子,從在日華人視角看家庭、婚姻、文化摩擦與和解。成為會員的話,不但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更新的故事,也能給我一點點鼓勵——像飯後那杯熱茶,讓人繼續有勁。
我會繼續寫下去,只要你還願意聽我嘮叨。
——金子良太郎 在日生活第十五年的小市民,一家五口翻譯現場紀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