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馬朱立的《持續買進》並非推翻傳統投資理論,而是用大量的數據和實證分析,來強化並簡化那些最有效、卻常被投資者忽略的基本常識。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複雜的金融概念拆解成易於理解的圖表和結論,讓讀者能真正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盲目跟隨。
核心論點的深入解析
1. 收入與儲蓄率是財富積累的基石
這是馬朱立在書中反覆強調的重點。他用數據證明,尤其是在投資生涯的早期,提高你的收入和儲蓄率對你財富增長的影響,遠比你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來得大。
- 數據佐證:他會展示圖表,比較不同收入水平和儲蓄率的人在相同投資報酬率下的財富累積速度。你會發現,一個儲蓄率高但報酬率普通的人,很可能比一個儲蓄率低但報酬率看似不錯的人,積累更多財富。
- 啟示:這告訴我們,與其花大量時間研究如何提高1%的投資報酬率,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增加收入(如提升技能、尋找副業)和有效控制支出上,這在初期對財富增長的效益更高。這也降低了投資的複雜性,鼓勵人們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變數。
2. 持續買進:擇時不如擇期
這也是書名的核心。馬朱立用數據有力地證明,試圖預測市場高低點來「擇時」進出是徒勞無功的,甚至會讓你錯失巨大收益。- 「時間在市場中」勝過「擇時」:他會分析如果你錯過了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幾天(通常在市場底部反彈時),對你長期總報酬的毀滅性影響。數據顯示,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時機進場(例如在市場最高點買入),只要你堅持長期持有,並在之後持續投入,最終的結果也通常比完全不投資要好。
- 一次性投入 (Lump-Sum Investing, LSI) 與定期定額 (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的比較:這是書中最受關注的章節之一。馬朱立透過大量歷史數據回測,證明當你手頭有一筆閒錢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次性全部投入市場的表現會優於將這筆錢分批定期定額投入。
- 原因:這是因為市場長期趨勢是上漲的,越早讓錢進入市場,它就有越多的時間去成長和享受複利效應。
- 前提與但書:儘管數據支持LSI,但馬朱立也承認,LSI在心理上可能更難承受(特別是如果市場在你投入後立即下跌)。因此,DCA對於那些更注重心理舒適度、或收入來源是定期而非一次性的人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關鍵是持續投入。
3. 恐懼與貪婪:市場情緒的解藥
市場的波動往往會引發投資者的恐懼(下跌時拋售)和貪婪(上漲時追高)。馬朱立用數據證明這些情緒驅動的行為往往是毀滅性的。
- 「買在下跌時」的數據優勢:他會展示在市場下跌時持續買進(甚至是加大買進力度)的人,長期來看往往能獲得超額報酬。因為這時資產變得「更便宜」了,你在用更低的價格買入未來的成長。
- 不要被新聞左右:金融媒體的報導往往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非提供最佳的投資建議。馬朱立鼓勵讀者忽略這些短期噪音,專注於自己的長期計劃。
4. 簡單的投資工具:指數基金
雖然書中不像JL柯林斯那樣單一推崇VTSAX,但馬朱立的數據分析最終也導向了低成本的、多元化的指數基金。
- 為何指數基金是優選:他會用數據說明,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長期來看都無法跑贏其基準指數,且它們通常收取更高的費用。指數基金由於其低成本和廣泛分散的特性,自然成為普通投資者實現市場報酬的最佳工具。
- 資產配置的簡化:對於債券和現金,馬朱立也提供數據分析它們在投資組合中扮演的角色,強調多元化的重要性,但同樣鼓勵簡化。
5. 稅務與債務的影響
- 稅務效率:馬朱立也會探討稅務對投資報酬的影響,並提出如何透過稅務優勢帳戶(如401(k)或IRA,在台灣可能是特定保險或ETF的稅務優惠)來最大化淨報酬。
- 債務觀:他會分析不同類型債務(如房貸、高息信用卡債)對你財務健康的影響,並提供數據來判斷何時償還債務比投資更划算。他認為優先處理高利率債務是明智之舉。
這本書適合誰?
- 尋求數據支持的投資者: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看「為什麼」的人,想透過圖表和歷史數據來理解投資原理,這本書會非常吸引你。
- 新手投資者:它用非常清晰和實用的方式解釋了投資的基本原則,能幫助你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 對「擇時」感到困惑的投資者:如果你總是在想什麼時候是最好的買入時機,這本書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就是現在,並且持續買進。
- 想簡化投資策略的人:儘管數據量大,但書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導向一個簡單、自動化、可持續的投資計劃。
總結
尼克·馬朱立的《持續買進》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投資指南。它不僅告訴你「該怎麼做」(持續買進低成本指數基金),更重要的是,它透過強大的數據支持,清晰地解釋了「為什麼」這個策略是有效的。這本書能幫助你建立對市場的正確認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並以更理性、更穩健的方式,一步步實現你的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