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走在去工作的路上,腦中突然響起了曾經的一句話:「老師…妳的課,能不能算便宜一點?」
我忍不住開始想: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商品可以「算便宜一點」?通常是因為利潤空間夠,老闆願意賣你一個人情,也許你會幫他介紹更多人來。
又或者是提供你簡化版、縮水版,少一些功能、少一些內容。
但如果賣的是「教學」呢?
賣的是我的「時間」和「精神」,這還能怎麼便宜?
課越多人,越划算?
很多人以為介紹更多人來上課,老師就能多賺一點。但實際上,當我的一週排程已經滿了時,多介紹人來並不會讓我「多出一點時間」;反而可能讓原本一對一的教學變成一對多,學生會想:「人多當分母,當然每個人應該繳更少吧?」
可是,對老師來說:
人越多,教得越累、越難顧到每個人,收入卻不見得增加。這種「人數變多、品質變薄」的情況,對誰都不是好事。
沒辦法教「簡略版」
也許有些課程能簡化內容,但我的教學方式並不是複製貼上。我準備的每一堂課、每一次示範,都是完整出席、全神貫注。如果真的要「省略」,我總不能只來左半邊,右腳放在家裡吧?
那不是教學,是表演魔術了(笑)。
⊙時間,其實是有限資源
大多數的老師,說到底,是靠「最大化地販售自己的時間」在維生。大家可能會以為音樂老師每天都有八小時學生排隊上課,事實上,那是早期的紅利時代,現在早就進入多工奔波的時代。
我認識一位前輩,早期在家裡整週都排滿學生。後來真的受不了,一定要保留週日出門散心。現在他專做告別式演出,也算是轉型。
而我在教學的那十幾年,因為家庭關係,多是靠騎車轉搭車、或被載,才能到現場。等同別人花一小時到的行程,我可能要花兩倍時間完成,直到我出了車禍為止。
而我認識的同行,有些人即使有開車,一樣是趕場到深夜、在車上用便利商店解決晚餐——這,就是很多音樂工作者的日常。
⊙數位時代,也還是人
現代教學越來越多班級會開Line群。有的學生剛加我就會每天傳訊息問好(雖然很暖),但我通常會婉轉請他集中在課堂再問。不是因為我不想回,而是:如果每位學生每天都問候一次,我可能要花幾個小時才能全部回完。久了,就會沒時間整理備課、沒時間吃飯,甚至沒時間做自己。
所以,我的學生都很棒也很貼心。大家知道上課時問問題才有效率,彼此也都有默契。我非常感謝這種信任與尊重。
⊙教學,不只是傳遞技巧
教學,是雙向的流動。老師也需要被照顧,也會累,也要吃飯睡覺(偶爾還得耍廢)。
當你問「可以算便宜一點嗎?」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潛意識裡,也是在問:「老師,你的時間、你的心力、你的專業…值這個價錢嗎?」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一起思考。
也許更重要的不是價格,而是:我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多少尊重與信任?
* *
寫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一句:我真的好累。
過去有在教學的那段時間,有時候很想把厭世寫在額頭上,但還是得笑著教完一堂課。
如果你是學生,謝謝當年你的體諒我;
如果你是同行,歡迎你來這裡一起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