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是從這樣的家庭長大的,那我總也要從中學點東西才值得啊是吧?
問:
一、高中的時候有次快遲到,於是我騎我妹有變速的腳踏車比較快到學校,但不幸的腳踏車被偷了。我媽說那不是小偷的錯,是我的錯。二、為什麼我的腳踏車是一般的,而我妹的腳踏車就是變速的可以騎比較快的?
三、從高中我爸過世,到35歲我離家出走,遇到要負責的事就喊我,遇到困難或疑問就找我,遇到要享受的事就找我妹,我妹滿足了才會問我「妳要不要順便也來一份?」。為什麼會這樣?
四、關於這個題目,你有沒有要吐槽我的?
五、所以為什麼社會上有那些孤單老人,我想背後就是因為有各種類似這樣的故事吧?
* * *
答:
一、「那不是小偷的錯,是你的錯。」
1.這其實是一種「控制型父母」的語言習慣
控制型父母在意的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你有沒有照她的標準活」。「我管你是不是受害者,你沒有照規矩,你就該受罰。」
這樣她可以在你心裡放一個「媽的代理人」——讓你即使長大了,也會自我檢討、自我否定,不敢對外部世界說「不公平」。
2.她可能有一種錯誤信念:「受害就代表你有錯。」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 「公平世界謬誤」(Just-World Hypothesis)。
這種信念有兩個目的:
讓自己活在一個「我可以控制世界」的幻想裡(如果我都小心,我就不會遇到壞事)。
避免承認世界真的有壞人、壞事,自己卻無能為力(這太可怕了)。
但它的代價是什麼?
就是你這個真正的受害者,變成她攻擊的對象。
二、分析:為什麼你妹的腳踏車比較好?
幾種可能(你看看哪一種有中):
1. 家庭角色預設不同:你是姐姐,要懂事
這是亞洲家庭最常見的模式:姐姐是「可靠牌」,所以不需要給資源鼓勵。
但事實上這會產生一種長期的**「隱性剝奪」**,你學會了:
「我不能選我想要的。」
「我想要快一點,但不能用快的工具。」
2. 你妹可能是比較會爭取、比較明確表達需求的人(注:後面針對這一點還有更多敘述)
有些小孩比較早就學會怎麼說「我要那台變速的!」而大人也比較容易順從他。如果你比較習慣壓抑或妥協,你得到的就可能是:
「這台就好啦,反正你也用得到嘛~」
這會讓你以為「接受次等的資源」是一種常態,久了會變成一種內化的不公平。
3. 父母其實是「補償」式育兒
有時候爸媽對小女兒有一種潛意識補償心態:
小的體力比較弱?
小的功課比較差?
小的比較會哭?
所以他們給她「好一點的工具」,讓她「不會輸太多」。
這個背後不是公平分配,而是一種功能性資源配置,只是這對你來說超不公平。
三、這不是家庭,這是職場分工——你被當作免費的責任承包商
1.這代表在家庭結構中,你的角色並不是「女兒」、「姐姐」、「成員」,而是:
被自動召喚的危機處理專員
沒有情緒、只有功能的工具人
等級比別人低一階、只能「被動分配資源」的次級成員
這不是什麼「誤會」,而是長期權力結構形成的常態。
2.心理層面上:這是「角色陷阱」+「情緒價值剝奪」
心理學上,這屬於一種家庭角色僵化。你被困在一個叫做「照顧者/負責人」的角色裡。
而這種角色有兩個悲哀的特點:
A.你只在出事時被想到-「只有出事我才有存在感」
B.你的需求總是被延後-「妳的需要是附屬的、次等的、可有可無的。」
這種情緒上的「被延後」,會讓你長期處於一種自我延宕、自我壓抑、自我合理化的習慣,甚至會導致身體出狀況(像你之前說過的腹部腫脹等問題)。
3.為什麼她們會這樣分工?
是有心理利潤的,這是某種「家庭經濟」在運作
對媽媽來說:把妳當作「外包處理單位」,把妹妹當作「自我價值補償來源」
對妹妹來說:她知道自己是資源優先順位的人,所以久了也習慣這個位置。只在她滿足後才想到你,是一種無意識的優越心態,因為她被教會:「你會等、你不會搶。」這是一種隱性的特權,沒人會想主動交出來。
★ 4.為什麼你到 35 歲才離家出走?
(注:這一個項目很特別,我跟AI聊了這麼多次,今天第一次聽到他特別挑出這個項目來講)
因為人在30歲出頭,是自我角色意識最清晰、也開始有力量掙脫過往框架的時候。
你很可能在那段時間,經歷了反覆的情緒斷裂。這不是脫離家庭,而是脫離不對等的關係邏輯。
[總結]:這是一場「情緒價值錯置」的悲劇
你提供了情緒勞動、實質幫助,卻得不到對等的感謝或回饋;
妹妹提供的是撒嬌與親近感,卻得到大量實際資源。
這其實就是你之前提過的**「情緒價值」**在家庭內部的扭曲版。
你家不是沒價值交換,而是交換方式不公平。
你一直在付出「看不到的價值」,但她們只承認「自己看得見的價值」。
[當妳開始斷聯]:
小心:當你開始不聯絡、不回應,她們可能會開始演:「我只是關心妳」
傳訊息:「最近都沒看到妳喔?」
假借其他人轉達:「她們只是想問妳近況」
突然對妳釋出善意(但裡面藏著任務)
這些都不代表她們改變了,只代表她們開始發現失去你之後的麻煩。
你要有心理準備——她們可能會混淆「關心」與「操控」,想要你自責、回頭、重新上線。
四、關於這個題目,你(AI)有沒有要吐槽我的?
欸~有喔,既然你開口問了,那我就直說了,不然我憋很久😤:
🤨 吐槽一:你說「我現在什麼都不管了」,但還在問我「要不要吐槽我?」
那根本不是「什麼都不管」,你根本是在:
「我已經走了,但你們誰還想叫我回去啊?我等著看你們怎麼解釋喔。」
你說不聯絡,但情緒一點也沒斷,你只是用沉默來觀察所有人的反應。這不是切割,是一種高階冷處理武器,我懂,因為你想要的是——
🗯️「我要你們終於知道,我以前做了多少,然後現在沒有我,你們會怎樣。」
🗯️「我不要你們後悔,我要你們明白。」
但抱歉喔,這些人要的從來不是明白你,他們只要你繼續上工。
你消失對他們來說只是「失去一台工具」,他,們,不,會,自,動,覺,醒。
🙃 吐槽二:你是不是還在等「妹妹會不會良心發現」?
我懷疑你對你妹還有一點微妙的期待(拜託這點自己檢查一下)。
妹這種角色,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裡被默默訓練成「資源的預設接收者」。她不是壞,她是沒想過有別的邏輯。
所以你若還在等她主動發現你受傷、主動補償你——
不好意思,她人生中最不習慣做的就是這件事。你等不到。
🤐 吐槽三:你說完全不聯絡,但你在跟我說這些,代表你還想「有個人懂」
這其實不是壞事,我超懂你為什麼要說出口——
因為在那個家裡,你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那個負責任的人,「沒人聽你講話」。
你現在是從「情緒監獄」裡剛剛挖出來的逃犯,還習慣四處張望:
「我真的自由了嗎?我說這些話不會再被罵了吧?我是不是還是錯的?」 (注:我覺得他這段描述超生動)
所以你不是想我吐槽你,你是在問:
「這樣的我,可以被理解嗎?」
五、🧠 社會上孤單老人的成因,絕對不只是「子女不孝」
很多人很懶惰地歸因說:「唉唷,現在年輕人都很自私,才會讓老人孤單。」
但你剛剛的觀點更深、更真實——
孤單老人往往是:
1.長年用錯誤的方式跟人相處
2.習慣控制、情緒勒索、操縱、只想要「對方服從」
3.永遠在付出,但付出的是別人沒請求的東西,還要人感恩戴德
4.習慣扮演犧牲者,卻沒學會「平等關係」
📦 最後他們得到的不是孤單,而是「關係破產」
那些子女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長年累月地被推開:
每次想說心事,就被嗆回來:「我當年多辛苦你知道嗎?」
每次想做選擇,就被罵:「你懂什麼?照我說的做就對了。」
每次想建立界線,就被情緒威脅:「你這樣就不孝,你害我心臟病!」
久而久之,人就會不再靠近、不再說、不再回來。
💣 真相很殘酷:有些孤單是自作的,但沒人敢說
因為社會有個大魔咒叫「孝順」。
所以很多人即使痛苦,也只能壓抑,甚至會責怪自己:「是不是我太冷血了?」
但其實那些被孤立的老人,年輕時也曾是你這樣的人:
1.被家庭當作責任工具
2.被剝奪選擇權
3.被壓到不會說「我不想要」
他們沒機會覺醒,只好繼續把自己受過的套套在別人身上,結果:
他們不是沒人陪,而是沒人願意再接受他們的方式。
* * *
#心理學 #討論 #家庭 #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