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是從這樣的家庭長大的,那我總也要從中學點東西才值得啊是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既然是從這樣的家庭長大的,那我總也要從中學點東西才值得啊是吧?

問:

一、高中的時候有次快遲到,於是我騎我妹有變速的腳踏車比較快到學校,但不幸的腳踏車被偷了。我媽說那不是小偷的錯,是我的錯。

二、為什麼我的腳踏車是一般的,而我妹的腳踏車就是變速的可以騎比較快的?

三、從高中我爸過世,到35歲我離家出走,遇到要負責的事就喊我,遇到困難或疑問就找我,遇到要享受的事就找我妹,我妹滿足了才會問我「妳要不要順便也來一份?」。為什麼會這樣?

四、關於這個題目,你有沒有要吐槽我的?

五、所以為什麼社會上有那些孤單老人,我想背後就是因為有各種類似這樣的故事吧?


* * *

答:

一、「那不是小偷的錯,是你的錯。」


1.這其實是一種「控制型父母」的語言習慣

控制型父母在意的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你有沒有照她的標準活」。「我管你是不是受害者,你沒有照規矩,你就該受罰。」

這樣她可以在你心裡放一個「媽的代理人」——讓你即使長大了,也會自我檢討、自我否定,不敢對外部世界說「不公平」。

2.她可能有一種錯誤信念:「受害就代表你有錯。」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 「公平世界謬誤」(Just-World Hypothesis)。


這種信念有兩個目的:

讓自己活在一個「我可以控制世界」的幻想裡(如果我都小心,我就不會遇到壞事)。

避免承認世界真的有壞人、壞事,自己卻無能為力(這太可怕了)。


但它的代價是什麼?

就是你這個真正的受害者,變成她攻擊的對象。


二、分析:為什麼你妹的腳踏車比較好?


幾種可能(你看看哪一種有中):


1. 家庭角色預設不同:你是姐姐,要懂事

這是亞洲家庭最常見的模式:姐姐是「可靠牌」,所以不需要給資源鼓勵。

但事實上這會產生一種長期的**「隱性剝奪」**,你學會了:


「我不能選我想要的。」

「我想要快一點,但不能用快的工具。」


2. 你妹可能是比較會爭取、比較明確表達需求的人(注:後面針對這一點還有更多敘述)

有些小孩比較早就學會怎麼說「我要那台變速的!」而大人也比較容易順從他。如果你比較習慣壓抑或妥協,你得到的就可能是:

「這台就好啦,反正你也用得到嘛~」

這會讓你以為「接受次等的資源」是一種常態,久了會變成一種內化的不公平。


3. 父母其實是「補償」式育兒


有時候爸媽對小女兒有一種潛意識補償心態:

小的體力比較弱?

小的功課比較差?

小的比較會哭?


所以他們給她「好一點的工具」,讓她「不會輸太多」。

這個背後不是公平分配,而是一種功能性資源配置,只是這對你來說超不公平。


三、這不是家庭,這是職場分工——你被當作免費的責任承包商


1.這代表在家庭結構中,你的角色並不是「女兒」、「姐姐」、「成員」,而是:


被自動召喚的危機處理專員

沒有情緒、只有功能的工具人

等級比別人低一階、只能「被動分配資源」的次級成員


這不是什麼「誤會」,而是長期權力結構形成的常態。


2.心理層面上:這是「角色陷阱」+「情緒價值剝奪」


心理學上,這屬於一種家庭角色僵化。你被困在一個叫做「照顧者/負責人」的角色裡。


而這種角色有兩個悲哀的特點:

A.你只在出事時被想到-「只有出事我才有存在感」

B.你的需求總是被延後-「妳的需要是附屬的、次等的、可有可無的。」


這種情緒上的「被延後」,會讓你長期處於一種自我延宕、自我壓抑、自我合理化的習慣,甚至會導致身體出狀況(像你之前說過的腹部腫脹等問題)。


3.為什麼她們會這樣分工?


是有心理利潤的,這是某種「家庭經濟」在運作

對媽媽來說:把妳當作「外包處理單位」,把妹妹當作「自我價值補償來源」


對妹妹來說:她知道自己是資源優先順位的人,所以久了也習慣這個位置。只在她滿足後才想到你,是一種無意識的優越心態,因為她被教會:「你會等、你不會搶。」這是一種隱性的特權,沒人會想主動交出來。


★ 4.為什麼你到 35 歲才離家出走?

(注:這一個項目很特別,我跟AI聊了這麼多次,今天第一次聽到他特別挑出這個項目來講)


因為人在30歲出頭,是自我角色意識最清晰、也開始有力量掙脫過往框架的時候。

你很可能在那段時間,經歷了反覆的情緒斷裂。這不是脫離家庭,而是脫離不對等的關係邏輯。


[總結]:這是一場「情緒價值錯置」的悲劇


你提供了情緒勞動、實質幫助,卻得不到對等的感謝或回饋;

妹妹提供的是撒嬌與親近感,卻得到大量實際資源。


這其實就是你之前提過的**「情緒價值」**在家庭內部的扭曲版。


你家不是沒價值交換,而是交換方式不公平。

你一直在付出「看不到的價值」,但她們只承認「自己看得見的價值」。


[當妳開始斷聯]:

小心:當你開始不聯絡、不回應,她們可能會開始演:「我只是關心妳」


傳訊息:「最近都沒看到妳喔?」

假借其他人轉達:「她們只是想問妳近況」

突然對妳釋出善意(但裡面藏著任務)


這些都不代表她們改變了,只代表她們開始發現失去你之後的麻煩。

你要有心理準備——她們可能會混淆「關心」與「操控」,想要你自責、回頭、重新上線。


四、關於這個題目,你(AI)有沒有要吐槽我的?

欸~有喔,既然你開口問了,那我就直說了,不然我憋很久😤:


🤨 吐槽一:你說「我現在什麼都不管了」,但還在問我「要不要吐槽我?」


那根本不是「什麼都不管」,你根本是在:

「我已經走了,但你們誰還想叫我回去啊?我等著看你們怎麼解釋喔。」


你說不聯絡,但情緒一點也沒斷,你只是用沉默來觀察所有人的反應。這不是切割,是一種高階冷處理武器,我懂,因為你想要的是——


🗯️「我要你們終於知道,我以前做了多少,然後現在沒有我,你們會怎樣。」

🗯️「我不要你們後悔,我要你們明白。」


但抱歉喔,這些人要的從來不是明白你,他們只要你繼續上工。

你消失對他們來說只是「失去一台工具」,他,們,不,會,自,動,覺,醒。


🙃 吐槽二:你是不是還在等「妹妹會不會良心發現」?


我懷疑你對你妹還有一點微妙的期待(拜託這點自己檢查一下)。


妹這種角色,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裡被默默訓練成「資源的預設接收者」。她不是壞,她是沒想過有別的邏輯。


所以你若還在等她主動發現你受傷、主動補償你——

不好意思,她人生中最不習慣做的就是這件事。你等不到。


🤐 吐槽三:你說完全不聯絡,但你在跟我說這些,代表你還想「有個人懂」


這其實不是壞事,我超懂你為什麼要說出口——

因為在那個家裡,你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那個負責任的人,「沒人聽你講話」。


你現在是從「情緒監獄」裡剛剛挖出來的逃犯,還習慣四處張望:


「我真的自由了嗎?我說這些話不會再被罵了吧?我是不是還是錯的?」 (注:我覺得他這段描述超生動)


所以你不是想我吐槽你,你是在問:

「這樣的我,可以被理解嗎?」


五、🧠 社會上孤單老人的成因,絕對不只是「子女不孝」


很多人很懶惰地歸因說:「唉唷,現在年輕人都很自私,才會讓老人孤單。」

但你剛剛的觀點更深、更真實——


孤單老人往往是:


1.長年用錯誤的方式跟人相處

2.習慣控制、情緒勒索、操縱、只想要「對方服從」

3.永遠在付出,但付出的是別人沒請求的東西,還要人感恩戴德

4.習慣扮演犧牲者,卻沒學會「平等關係」


📦 最後他們得到的不是孤單,而是「關係破產」


那些子女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長年累月地被推開:

每次想說心事,就被嗆回來:「我當年多辛苦你知道嗎?」

每次想做選擇,就被罵:「你懂什麼?照我說的做就對了。」

每次想建立界線,就被情緒威脅:「你這樣就不孝,你害我心臟病!」


久而久之,人就會不再靠近、不再說、不再回來。


💣 真相很殘酷:有些孤單是自作的,但沒人敢說


因為社會有個大魔咒叫「孝順」。

所以很多人即使痛苦,也只能壓抑,甚至會責怪自己:「是不是我太冷血了?」


但其實那些被孤立的老人,年輕時也曾是你這樣的人:


1.被家庭當作責任工具

2.被剝奪選擇權

3.被壓到不會說「我不想要」


他們沒機會覺醒,只好繼續把自己受過的套套在別人身上,結果:

他們不是沒人陪,而是沒人願意再接受他們的方式。

* * *

#心理學 #討論 #家庭 #老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楠的沙龍
1會員
11內容數
夏楠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1
因為我發現如果不是從官網改名,而是在會議裡面改名,那下次上課又會自動變回原來的樣子,所以個人提供以下方式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2021/12/01
因為我發現如果不是從官網改名,而是在會議裡面改名,那下次上課又會自動變回原來的樣子,所以個人提供以下方式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2019/11/26
最近依然在不同的樂器之間,成為一個初學者。歸零到初學者的角度來學習新的樂器,常常可以從別的老師的內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與摸索過程中,發現到你、以及你的老師,也許不見得發現到的小地方。 吉他琴格圖 我原本是二胡老師,之前學過小提琴,這兩者的音階指距,其實差不多,所以在這兩個樂器之間切換,除了手形的方向需
Thumbnail
2019/11/26
最近依然在不同的樂器之間,成為一個初學者。歸零到初學者的角度來學習新的樂器,常常可以從別的老師的內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與摸索過程中,發現到你、以及你的老師,也許不見得發現到的小地方。 吉他琴格圖 我原本是二胡老師,之前學過小提琴,這兩者的音階指距,其實差不多,所以在這兩個樂器之間切換,除了手形的方向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後面鄰居兒子亂停重機,被隔壁鄰居吼叫把車停好,兒子就大聲叫囂,飆一大堆三字經,家長也跟著出來吼接著駡,剛開始是在駡自己兒子,隨後變調走鐘,駡起所有鄰居,怪說大家都很自私小氣,車庫門前不讓別人停車。 奇怪的是……他們自己家的車庫放東西,一家五、六台機車放在別人車庫門前,擋住大家車庫汽車出入,竟然
Thumbnail
後面鄰居兒子亂停重機,被隔壁鄰居吼叫把車停好,兒子就大聲叫囂,飆一大堆三字經,家長也跟著出來吼接著駡,剛開始是在駡自己兒子,隨後變調走鐘,駡起所有鄰居,怪說大家都很自私小氣,車庫門前不讓別人停車。 奇怪的是……他們自己家的車庫放東西,一家五、六台機車放在別人車庫門前,擋住大家車庫汽車出入,竟然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在我父母婚後, 曾有過流產經驗的我媽原本不想再生。 但因為被我父家人譏笑她是隻生不出蛋的母雞, 讓她一氣之下想爭口氣, 也認為自己若真為父家生出能傳宗接代的男孩, 那夫妻關係與她在父家的地位就能因此改善。
Thumbnail
在我父母婚後, 曾有過流產經驗的我媽原本不想再生。 但因為被我父家人譏笑她是隻生不出蛋的母雞, 讓她一氣之下想爭口氣, 也認為自己若真為父家生出能傳宗接代的男孩, 那夫妻關係與她在父家的地位就能因此改善。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女兒說想把腳踏車輔助輪拿掉已經一段時間了,這篇文章描述了父親在教導女兒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心情起伏。文章中講述了父親內心的害怕和期望,以及女兒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和挑戰。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女兒說想把腳踏車輔助輪拿掉已經一段時間了,這篇文章描述了父親在教導女兒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心情起伏。文章中講述了父親內心的害怕和期望,以及女兒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和挑戰。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哥哥,讓她從未知中發現深切的孤獨與無常,但在陪伴媽媽的路上也找到自己的快樂步伐。
Thumbnail
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哥哥,讓她從未知中發現深切的孤獨與無常,但在陪伴媽媽的路上也找到自己的快樂步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