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松風號在舞鶴海域進行速度測試。
松風號(IJN Matsukaze)是日本帝國海軍於1920年代建造的九艘神風級驅逐艦之一。太平洋戰爭期間,她參與了1941年12月的菲律賓戰役和1942年初的荷屬東印度群島戰役,她於3月參加了巽他海峽海戰,之後開始在東南亞執行護航任務,一直持續到1943年中期。
▪︎船艦特徵
排水量:1422噸(正常),1747噸(深載) 長:102.5公尺 寬:9.1公尺(29英尺10吋) 吃水:2.9公尺 裝置:38500馬力(28700千瓦),4 × Kampon水管鍋爐 推進系統:2 軸;2 × Kampon齒輪蒸汽渦輪機 航速:37.3節(69.1公里/小時;42.9英哩/小時) 續航力:3600海浬(6700公里;4100英哩)以14節(26公里/小時;16英哩/小時)速度航行 編制:148人 武器:4 × 單管 12 公分(4.7吋)三式火砲、3 × 雙聯 53.3 公分(21.0吋)魚雷發射管
|設計和描述
神風級驅逐艦是峯風級驅逐艦的改良型。該艦全長102.5公尺,垂線間距97.5公尺。艦寬9.1公尺,平均吃水2.9公尺。松風號在標準負載下排水量1422公噸,滿載下排水量1747公噸。她由兩台帕森斯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每台驅動一個螺旋槳軸,使用由四台Kampon水管鍋爐提供的蒸汽。這些渦輪機的設計功率為38500馬力(28700 千瓦),可推動艦隻以37.3節(69.1公里/小時;42.9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在海試期間,松風號輕鬆超出設計速度,達到39.2節(72.6公里/小時;45.1英里/小時)。艦上載有420公噸燃油,以14節(26公里/小時;16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可達3600海浬(6700公里;4100英里),艦上共有148名軍官和水兵。 松風號的主要武器為四門單裝 120 毫米(4.7吋)三式艦炮;其中一門位於艦艏建築前方,一門位於兩個煙囪之間,最後一對背靠背位於艦艉建築頂部。艦炮由前到後依序編號為「1」至「4」。艦艇裝備三組水上雙聯裝 53.3 毫米(21.0吋)魚雷發射管;其中一門位於艦艏建築和前艦炮之間,另外兩門位於艦艉煙囪和艦艉建築之間。 戰爭初期,該級艦拆除了4號艦炮和艦尾魚雷發射管,換裝了4具深水炸彈發射器和18枚深水炸彈。此外,還安裝了10門特許製造的 25 毫米(0.98吋)九六式輕型防空砲。這些改動使其排水量增加至1523公噸。到1944年6月,倖存艦隻的輕型防空武器增強至13至20門 25 毫米艦炮和4挺 13.2 毫米(0.5英寸)九三式防空機槍,這些改動使其速度降至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
碧藍航線 松風 同人創作
|艦歷
松風號由舞鶴海軍工廠建造,於1922年12月2日安放龍骨,1923年10月30日下水,1924年4月5日服役。該艦最初被簡單地稱為 7 號驅逐艦,1928年8月1日被命名為松風號。
▪︎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松風號被分配到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第五驅逐艦隊,並作為日本入侵部隊的一部分從澎湖列島的真子警備區部署到菲律賓戰役,在此期間,她幫助掩護日軍在林加延灣的登陸。 1942年初,松風號被派往台灣護送部隊前往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她被派往J行動(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爪哇島),並於1942年3月1日參加了巽他海峽海戰。在那場海戰中,松風號協助驅逐艦潮風號擊沉了荷蘭輔助掃雷艦恩德號。 1942年3月10日至1943年3月底,松風號及其第五驅逐隊被編入西南地區艦隊,負責護送從新加坡到檳城、仰光、法屬印度支那和望加錫的部隊。3月31日,松風號返回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改裝。 1943年6月起,松風號被重新分配至日本海軍第八艦隊,並於6月底被派往拉包爾。從6月到9月,松風號多次執行「東京快車」的運兵任務,前往科隆班加拉島,並於10月參與了從維拉拉維拉島撤軍的行動,10月底,松風號返回橫須賀進行維修。 1943年12月9日,松風號返回拉包爾,並繼續在所羅門群島各地執行「東京快車」任務,尤其是在1月底前往新不列顛島。1944年2月17日至18日,松風號不幸在特魯克遭遇「冰雹行動」,當時美國海軍對日本艦隊發動了大規模且造成嚴重破壞的空襲。松風號因近距炸彈攻擊和掃射而受中等程度損傷,並於3月1日經塞班島和母島返回橫須賀進行維修。 1944年5月修復完成後,松風號被重新分配到中太平洋艦隊第三驅逐艦第30戰隊,負責日本本土與塞班島之間的護航任務。1944年6月9日,松風號隨護航隊從千葉縣立山市出發前往塞班島,在小笠原群島父島東北70英里(110公里)處,被美國海軍「劍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1944年8月10日,松風號從海軍名單中被除名。

碧藍航線 松風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