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創意不是「擠」出來的,是「浮」出來的。本文將分享「破窗思考」的第二階段心法,教你如何利用潛意識,完成最關鍵的思考重組。
當你盤點完所有資源、訪談完所有盟友後,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多數人的答案是:立刻動手寫簡報、規劃藍圖、回報進度。
但我的答案是:讓自己真正地「停下來」。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實踐多年的一個核心原則:為何在策略發想的關鍵時刻,「放空」才是最高效的創意思考模式。
【第一步:刻意間隔,讓潛意識為你工作】
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吸收了海量的資訊,甚至與幾位思想同頻的盟友進行了深度對談。這時你會非常焦慮,急於將這一切轉化為成果。
但我的做法是,反覆間隔兩三天,讓自己**「完全不碰這件事」**。我會去做一些無關的事:去散步、跑步、旅行、看展,讓那條緊繃的思緒自然鬆開。
你會發現,當你刻意放下那些資訊時,它們反而會在潛意識裡被重組。就像橡皮筋拉太久會失去彈性,思考也是一樣:你越逼它生產,它就越遲鈍。
【第二步:等待「浮現」,而非強求「頓悟」】
我曾經連續三次重寫一個企劃案,每次都間隔兩三天重看、重寫一次。當時我以為只是卡住,直到第四次打開檔案,我突然發現——問題從來不在內容,而在我自己的節奏。
當我停止追求「更聰明的答案」,那個真正簡單有力的版本,自己就出來了。
這不是神秘的頓悟,而是所有邏輯都整理完畢、所有資訊都下沉後的自然產物。 所以我學會了一件事:
創意不是「擠」出來的,是「浮」出來的。 而「浮出來」這個動作,需要你為它留出足夠的空間與時間。
【結論】放空,是破窗思考真正的臨門一腳
你做了那麼多功課,不是為了讓你更忙,而是為了讓你有底氣,能夠放心地靜下來、不急著出手。
在這個過度資訊、過度焦慮的時代,真正高階的創新管理者,不是反應最快的那個,而是「敢於等待」的那個。等待不是懶惰,是為了讓潛意識接手,把你看過、想過、問過的一切重新整理,然後在你放空的那一刻,讓答案自己浮現出來。
(延伸閱讀與下一步)
然而,「破窗思考」的這一切操作,其實是有前提的。想了解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有可能運用這套方法,歡迎閱讀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 ▶︎ 延伸閱讀:【破窗思考方法論3】不是每個人,都能破窗:啟動破窗思考之前,你得先確認這些「硬前提」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