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創新,不是想出一個好點子,而是有方法將混亂轉為清晰。本文將分享「破窗思考」的第一階段:盤點資源、深度訪談與放空重組。
在組織裡,你一定聽過「跳脫框架」、「顛覆創新」。但多數企業的創新流程,最終都淪為口號。為什麼?因為多數人以為創新是想出一個好點子,但真正的創新,是敢於質疑原有系統,並有方法將混亂轉為清晰。
我稱自己的方法為「破窗思考」,它是我進行所有策略規劃的起點。這篇文章將分享創新的真實起點——在你有任何「偉大想法」之前,必須完成的三個準備工作。【第一步:盤點內部資源,從「無限制假設」開始】
在啟動創新的第一步時,我會先做一個假設:「如果現有的資源、結構、慣性都不是限制,我會怎麼做?」
這個練習,是為了逼自己離開既有框架,從「目標狀態」反推可能的打法。然後,我會全面掃描你擁有的所有「牌組」:
- 資源盤點: 你手上有哪些人脈、技術、預算、信任、流量?
- 經驗盤點: 有哪些商業邏輯曾被你拆解過?(包含成功與失敗的)
- 遺珠盤點: 過去哪些沒成功說服別人的想法,現在可能反而是突破點?
這不是為了立即用上這些牌,而是為了看清「我到底站在哪裡」,以及「我有哪些可能沒被用過的資源與觀點」。
【第二步:進行深度訪談,從「情報交流」中找到盟友】
當你對自己有了清楚盤點,第二步就是:走出去、對話、交叉觀點、找到盟友。
這不是打聽消息,而是做「策略等級的情報交流」。在訪談前,我會做三件事:
- 深度觀察產業的共識與盲點,確認這些人活在什麼邏輯裡。
- 帶著問題與槓桿去交流,你得知道你手上有什麼值得別人一起玩。
- 提出一點小顛覆,讓對方知道你不是來打探,而是來重構市場。
真正的深度訪談,不是問卷,而是用你有感、有料的觀察,與對方交換彼此對市場的理解、過去的選擇與未來的假設。
【第三步:刻意放空,讓大腦完成「背景重組」】
你可能以為這時候該做簡報、開會、出提案。錯了。
真正的創新,不是思考的延續,而是思考的「間隔」。你必須給自己兩三天完全不碰資料、不盤點、不出招,讓所有觀察、訪談、資訊沉澱下來,讓大腦自動進行重組與建構。
這就像讀完一本書,不是馬上寫心得,而是散步、洗澡、運動、睡覺。你會發現,某些邏輯會自動對齊,某些被遺忘的觀點會重新浮現,某些直覺會強烈得讓你停不下來。那個時刻,才是真正創新的起點。
(延伸閱讀與下一步)
「放空」是為了讓潛意識運作,產生真正的洞見。想了解更多關於「放空」的必要性,歡迎閱讀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 ▶︎ 延伸閱讀:【破窗思考方法論2】為什麼創新前,必須先放空?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