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學歷偏低、沒有太多資源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政治狂熱分子。
對他們來說,政治並不是高牆之外的抽象議題,而是與日常生活緊密交織的現實鏡像,無論是在工地、生產線或是在小吃攤與社區互動,政治口號像氣體般滲透進情緒中。
這種爆發力,來自於對改善生活的渴望,卻也因資訊不對稱而被放大。當有「對抗惡勢力」的簡單敘事,比理解複雜制度還來得直觀、人心自然更能激起情緒回響與立場對立,誰不想為自己或家人爭取一點保障?
但我們也該問:
這股政治狂熱,究竟能不能真正轉化成生活改變?
從無產階級思維到資產階級視角:我如何轉變了人生的焦點
曾經的我,也是典型的無產階級思維——熱愛政治辯論,支持某個政黨彷彿就是參與改變世界的一部分。我也曾激情喊著「台灣自由」、「民主價值」、「反共抗中」,相信選對了顏色、投對了人,台灣就會變得更好。
無產階級(拉丁語:proletarius,英語:proletariat),或意譯為勞動階級,或半音譯為普羅階級、全音譯為普羅列塔利亞,指的是工薪族的社會階層,他們唯一擁有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是他們的勞動力(工作能力),這類階級的成員一般被稱作無產者。
但那時的我,根本沒有什麼資產,只能在生活邊緣掙扎,被媒體與情緒推著走。以為喊口號就能對抗現實,卻不知那只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安慰劑。
游庭皓曾在他的頻道說過一段話
非常寫實也非常諷刺
而資產 100 億以上的?他們想的是怎麼長生不老。
資產 1 億到 100 億,每天煩惱的是資產傳承、小孩教育、稅務規劃。
資產 1000 萬到 1 億,是標準世俗成功人士,開豪車、跑飯局、談商機。
資產 200 萬到 1000 萬,剛入行的科技新貴,出國旅遊、買名牌、追求生活品質。
而資產 50 到 200 萬的,忙著賺錢、背房貸、刷卡還債,日子勉強過得去。
資產小於 50 萬的人,最關心的是國際情勢—— 烏俄戰爭、亞太戰略、兩岸問題,一個比一個頭頭是道。
這段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認知——關心什麼,其實反映的是你擁有多少。
資產改變視角,視角重構信仰
當我逐漸累積資產,開始有了投資部位,也建立風險意識後,我發現政治口號再多,也換不來穩定的現金流與財富增值。
我開始在意的變成這些問題:
- 這個政策會不會讓市場劇烈波動?
- 這個政黨會不會打壓中產階級?
- 國際局勢如何影響我持有的美股或 ETF?
- 匯率與資本管制風險是否可能出現?
這些才是資產階層真正會思考的問題,不是因為我冷漠,而是因為我不能再靠情緒過日子。
資產部位的大小,才真正決定一個人能承擔多少風險,以及擁有多少選擇權
當你沒有資產,你的世界只能被動接受現實,生活受限於政策、工作、甚至物價。而當你資產夠了,你開始有能力避開風險,擁有「選擇權」。
- 資產配置跨國分散
- 合法設立海外帳戶
- 規劃移民與第二國籍
- 在政治動盪時快速脫身
坦白說當國家局勢惡化時,誰能搭飛機走、誰只能留在島上,真的取決於你的資源。
我對政治無感,並不是我冷漠而是我清醒
誰又能真的希望戰爭戰亂,留下愛國奮鬥,當然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我不再認同非藍即綠、非挺即敵的情緒操作,當政治走向極端、民粹高漲、政策失去理性,真正有能力應對的人,其實早就不站邊了,而是用腳投票、用資產做選擇。
國家越穩資產越值錢;社會越亂誰當選都無法改變你困在體制裡的現實
我曾經相信「只要投票就能改變命運」,現在我相信「只有資產能帶來選擇自由」,不會因為你支持誰,就讓你過得比較幸福。
結語:從無產階級思維醒來,我選擇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我不再熱衷辯論兩岸關係,也不再轉發誰罵誰的影片。
我只想知道
- 我的資產安全嗎?
- 市場機制還在嗎?
- 國家制度能不能保護像我這樣的中產?
因為我明白,最終能改變我生活的,不是誰當總統,而是我自己擁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