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同一個車位,坪數差一倍?荒謬卻真實
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 屋主A說他買的平面車位是 6 坪, 🗝️ 屋主B隔壁車位卻說自己買了 9 坪, 結果兩台車並排停,大小完全一樣!
你以為自己多買了空間?笑話,你多買的只是紙上的空氣,還得老老實實替它繳房貸利息。
📚 術語拆解:車位到底怎麼灌?
用語定義藏的貓膩📍 車位權狀車位有無獨立登記,決定你法拍時能不能脫手機械車位常沒獨立權狀,持分難賣📏 車位坪數開發商可用「附屬建物」灌坪數,無法可管坪數越大,單價越低,看起來甜🚗 機械 vs 平面機械車位坪數常低報,平面車位最常灌水平面車位更容易變成灌水工具🔍 持分車位有些老公寓會是車位共用持分未來交易複雜,爭議多
🎙️ 房仲話術 & 實務案例:買車位送你坪數,實際多花錢
話術範例
「我們這社區一個車位才 200 萬,一坪不到 20 萬,很划算耶!」
實際算:
- 車位總價 200 萬
- 權狀坪數灌到 10 坪
- 看似每坪 20 萬,低到誇張,跟室內一坪 35 萬相比好像賺到?
- 真相:車位本質就是一格,灌多灌少都沒變大,你多付的只是一張坪數數字。
更殘酷的是:這些灌進去的坪數還會一起算到你房貸裡,利息給你慢慢吞。
🧩 延伸思考:同一筆車位,法拍才看得出真假
真正讓人吐血的場景:
- 🚨 預售屋車位灌了坪數,但產權登記是附屬建物,法拍只拍主建物,車位沒人要接手。
- 🚨 老公寓共用持分車位,法拍時只能按持分分價賣掉,買家根本不想接。
別忘了,車位價格的基準從來不是「坪數大小」而是「功能性、可轉手性」。
✅ 避坑小公式:別被每坪車位價麻痺
車位買賣要抓的不是坪數單價,而是:
車位獨立價 ➗ 當地行情 → 是否合理
✔️ 有沒有獨立權狀?
✔️ 持分比例? ✔️ 以後好不好轉手? ✔️ 實際停車方便度?
比你在那邊算每坪 15 萬、20 萬還實在。
🧭 結語 :車位是停車用,不是拿來炒坪數的
買房,車位該買就買,該付的錢跑不掉。
但被灌水還以為撿到便宜,就是被行銷話術玩到笑。 你踩過車位陷阱嗎?留言說說你的血淚史!
別讓朋友多買「空氣」,幫忙分享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