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cted Goals vs. Actual Completion
Original
- 嚴格執行上下班時間 → 要有一個 statistic
- → 每次坐下,都要測驗自己的精神層級
- 之前太多交易和節外生枝的事情去影響專注,要想辦法極簡化去屏蔽掉,專注在最重要事情上
- 花了太多時間去搞沒用的東西:U卡、world mini app 的各種研究
- 每天花 20 min update 最新的 AI 進展
New added
- 我之前總是花很多時間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嚕空投、研究項目,而沒有專注在真的重要的事情“佛法”、“系統化生活”
- 我是一個能夠拒絕短期誘惑,專注在創造長遠價值的人
- 7-8 月,系統性禪修,每日三次冥想,每次 10 分鐘,早晨走路,下午靜坐,晚上拉筋
- 為什麼沒有做到好?而且又晚睡。因為實際上我花太多時間在短影音上,所以我去讀了《原子習慣》這本書。
- 我覺得重點還是更系統性的生活,然後不要漏掉每一個小細節。其實每一個小細節都是挺重要的。
Insights & Takeaways
好久沒有再發出 Weekly Review,因為老實講,在去日本團建之後回來就變得異常繁忙。再加上最近身體比較不好,所以就花比較少的時間在 個人 Weekly Review,大概丟掉了快要 2 個月,只有做簡單的自己 Review,而沒有做完對外發布。
很高興去把它撿回來了。
這週對自己幾個期許
- 之前太多交易和節外生枝的事情去影響專注,要想辦法極簡化去屏蔽掉,專注在最重要事情上 → 100%
- 嚴格執行上下班時間 → 要有一個 statistic → 0%
- 每次坐下,都要測驗自己的精神層級 → 50%
- 每天花 20 min update 最新的 AI 進展 → 0%
之前太多交易和節外生枝的事情去影響專注,要想辦法極簡化去屏蔽掉,專注在最重要事情上
只有完成了第一個,我一直是很容易变得不专注的人,有好有壞,不專注通常可以帶來創意,因為腦內的神經元不斷重組和產生新鏈結,但同時也會造成工作不效率,我這次開始在念頭出來時候去思考這個念頭的重要程度,當不重要的我就直接拋棄,喪失一點靈活但帶來更專注的工作
嚴格執行上下班時間 → 要有一個 statistic
在目前公司產品尚未完成,並且有發佈壓力下,很常時候是到很晚自己的工作也還沒有做完,加上產品方面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有兩天甚至做到凌晨 4 點,其實我自己並不會太生氣,畢竟修行了這麼久 但這是非常影響整體效率運作的,還是得需要去想辦法解決
但已經發現嚴格執行上下班時間這對於現在我的團隊來說並不是我能夠控制的,多半流程是:
- 沒有好的產品設計和規劃 → 即時的需求 or Bug fix → 工程團隊必須在過短時間做出 feature → 壓縮睡眠時間 → 隔天精神不好 → Maybe 效率不高 or 提升做出錯誤技術實踐和決策的品質
- 壓縮睡眠時間 → 打亂原本時間安排的規律 → 效率降低
- 即時去做決策 → 沒有按照規範的流程 → 決策品質降低 → 增加總體開發時間
效率降低和決策錯誤是顯而易見的,我現在回顧我這週做的開發,的確看到非常明顯的錯誤設計,但在當下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沒有好好思考,這會明顯增加未來工作量,並且造成不必要的效能損失
同時也顯現出我個人不足的地方“在短時間壓力下無法做出非常正確的決策”
例如一個大頁面點擊進入細節頁面的 API, 應該要拆分成 list, detail, 在大頁面時候 list 應該要加分頁
但只有一個小時的討論時間(因為時差和種種因素)往往過完 API 就幾乎沒有時間,設計完馬上要接著實作,整體上我就沒有時間去思考 API 是否合理,直到做的時候才發現一隻 API 裡面加載了過多東西,也造成邏輯複雜和效率低下
一個軟體團隊必須有可以臨時熬夜修復問題的能力,工程師也必須要有這類覺悟,因為軟體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就像農夫必須要承受天候造成的損失一樣
但當今天熬夜並不是因為軟體不確定性,而是因為人為失誤造成的,就需要確切去思考原因和避免
對於開發者流程上,我認為更好的流程:
- 擁有一個 check list,在寫好設計之後去一一核對是否有違反
- e.g.
- 如果有點擊進入元件,需要去做 List 和 Detail API,而非所有資料都在 List level 去提供
- 在所有 List API 都要去看是否需要分頁
- 效果
- 可以花相對少的時間,就能去避免明顯但可能發生的設計問題
我覺得之前很常壓這個作為目標,但後來發現,太多事是需要長期去改變的
每次坐下,都要測驗自己的精神層級
我覺得這件事算是在長期冥想之後深度有了變化。之前可能很累,但不會有感覺,反而繼續工作,常常導致效率不好。
但現在是很明顯的,當我坐下的時候,我可以閉上眼睛去思考現在自己的精神狀態到底是多少。如果說太低的話,就馬上休息。 但現在算是一個“想到才會做”的事物,並沒有融入到流程中 最近也在重讀原子習慣 下週會從 Cue 開始優化 這個不需要 Craving, Response, Reward
每天花 20 min update 最新的 AI 進展
基本上沒有時間去做 但後來也覺得這對我來說沒有這麼重要,第一我並非做前沿、也不是網紅需要比速度,第二是我的資訊管道通常不自己追重要的事情第二三天也會傳到我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去把某些常用到的少數領域摸得通透 e.g. RAG, LLM 的基礎, Reasoning 等等
Next week plan
- 每次坐下,都要測驗自己的精神層級
- 深度理解 RAG,並且實際能做出項目級別 Demo
- 每天保持 3 次冥想 10 分鐘,並在 X 上打卡
- 早上起床後:曬太陽行走冥想
- 午飯後:坐著冥想
- 睡前:拉伸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