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的氣候高峰會 COP30 是在巴西舉行,上週在德國有舉辦談判會議。針對其中一個重要的永續農業主題,參與人之一在路透社社論發表一篇看法。
氣候大會最常來回爭論的點就在資金不足以及分配不均,而先天產值方面拼不過其他產業的農業,要爭取到資源難度就更高了。但除了化石燃料的能源使用,農業與林業相關的土地利用議題,一直都是氣候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和糧食安全問題同樣必須要超出產值本身來看待。
永續農業,氣候資金不可忽視的關鍵拼圖
6 月 23 日 — 全球氣候行動至今大多著重在能源、交通與工業的減碳轉型,然而農業這一環節雖然舉足輕重,卻長期資源不足。食物系統與農業是近九成熱帶雨林砍伐的主因,也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碳排放,然而它們在整體氣候資金中的占比卻不到 5%。最新研究指出,為了打造兼具永續與韌性的糧食生產體系、維持就業機會並達成《 Paris Agreement 》的氣候目標,這個領域在未來五年每年需要投入高達 1.1 兆美元的資金。
德國 Bonn 正舉行 UN 氣候變化談判會議,為年底在巴西登場的 COP30 高峰會預作準備。與會代表正面臨一項棘手挑戰:如何讓氣候資金真正到位,推動全球農業轉型?
這場年中協商的節奏緩慢,讓各國真正關切的氣候議題遲遲無法展開。其中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就是農業資金的缺口。
農業是全球數十億人賴以為生的根本,不僅提供糧食,也支撐經濟命脈。然而它也愈來愈容易受到氣候衝擊:過去 30 年,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與極端天氣,已讓農民損失 3.8 兆美元的生產力。若要同時降低農業排放與穩固糧食安全,勢必要大幅投資於更永續、更具韌性的生產模式。
最急需、也最具潛力落實轉型的國家,正是巴西。
身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在糧食供應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它還擁有地球最重要的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包括 Amazon 雨林與 Cerrado 熱帶稀樹草原。儘管農業開發至今仍推動著這些區域的森林砍伐,但這樣的發展路徑其實並非必然。
巴西政府指出,國內有超過 1 億公頃的退化牧場,其中有 40% 可望用於糧食生產或高生產力森林經營。這些土地往往僅發揮三分之一的潛能,若能加以復育,就能在不砍伐任何一棵新樹的前提下,滿足全球對牛肉與大豆的未來需求。
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農民與企業證明,這條路行得通,而且愈來愈具獲利潛力。從牧場復育、永續強化放牧、作畜整合系統,到森林農業等做法,都能在保育棲地的同時提升產量、增強抗災能力,並帶來更高收益。
技術解方其實早已具備,但要真正擴散至整個供應鏈與各地區,關鍵難題在於資金始終無法到位。
當前的農業融資以短期、高利貸款為主,而且大多還是針對傳統農耕設計。像退化土地復育這類創新作法,往往得耗時七到十年才會回本,根本不符合現有融資條件。貸款期限太短、利率過高,加上匯率波動風險高,使國際資金望之卻步,而抵押品門檻又讓多數小農無法取得資金。
以 Brazil 為例,若要擴大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實施規模,預估到 2030 年需要約 20 億美元的「引導型資金」( catalytic capital),才能進一步撬動高達 80 億美元的商業性融資。
這類具彈性、能承擔風險的資金安排——如第一損失吸收股權、次順位債務、保證機制與優惠貸款條件——對於降低早期投資風險、吸引主流資金投入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回報週期較長的創新領域。
為了解決這筆資金缺口,新的創新基金正陸續誕生。其中最具潛力的一項,是名為「農業轉型引導資本」( Catalytic Capital for the Agriculture Transition, CCAT )的基金,目標是在 COP30 前募得 2 億美元,引導高達 8 億美元的商業性融資投入農業永續轉型。
透過與民間資金共擔風險,這項基金能夠改善農民取得貸款的條件,協助推動在 Amazon 和 Cerrado 區域中已開發但退化的土地上,發展永續的大豆與牛肉生產,進一步減緩對森林邊界的開發壓力。
CCAT 基金由 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 提供資金支持,交由 VOX Capital 管理,並由 The Nature Conservancy 擔任策略顧問。該基金將與銀行和供應鏈企業合作,透過 Innovative Finance for the Amazon, Cerrado and Chaco 平台,投入一批已備妥的專案資金。
基金預計可協助復育或保護超過 50 萬公頃土地,並支援 1,200 位農民。到 2030 年,其目標是撬動總額達 25 億美元的商業資金,影響面積達 125 萬公頃,並讓更多農民受益。
這類雄心勃勃的引導資金機制,可望成為拉丁美洲乃至其他農業生產國推動轉型的範例。這提供了一個具有規模化潛力的路徑,有助於在關鍵領域動員氣候資金,尤其是在早期投入即能帶來巨大環境與社會回報的場域。
更關鍵的是,它也體現了公平轉型的精神:協助過去難以獲得資金的小農與弱勢生產者,邁向永續的生產、分配與消費方式。
復育已開墾的退化土地,是更廣泛氣候金融創新藍圖中的一環,這套藍圖也包括自然生態的復原與原始森林的保護。最近一個例子是 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這是一項由巴西政府牽頭、全球南方熱帶林國家主導的新型投資平台。
可以說,引導資金的布局已經開始。但現階段的進度遠遠不夠,不足以達成氣候目標,也難以協助各國應對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
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讓各國政府、開發金融機構與慈善資金加大投入,引導更多「優惠性擔保」、次順位債與核心股權等工具,加速全球糧食體系轉型。同時,金融機構也應該發揮更大角色,設計創新的投資架構,並實際投入資金,支持這些已具備投資條件的永續專案。
接下來的一年,很可能是成敗關鍵。如今各國透過 UN 氣候變化 談判機制所做的承諾,已經讓全球升溫的預估幅度有所下降,這證明多邊合作仍具實效。
然而,今年的 COP 談判將是一次嚴峻考驗,格外需要堅定的領導力。各國若在年底於 Belem 召開的會議中繼續陷入冗長程序與對立,將無助於局勢扭轉。唯有積極尋求實際方案與具體項目,才有可能推動進展。
以永續農業為例,若能快速、大規模釋出引導型資金,不但能讓試點計畫擴展為系統性改革,更可能在巴西以外的其他國家帶來深遠改變。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碳移除的在地實驗:Patch 與 Varaha 打造亞洲小農碳權合作新模式
土壤碳監測變革:創新 MMRV 技術確保農業碳匯可信度
造林碳抵換不可行?財務與空間的限制
北美森林碳權協定評估:品質、挑戰與改進方向
全球森林碳市場:現況、挑戰與改善建議
從太空監測到碳市場信任:Space Intelligence 重塑森林碳權未來
微軟投資印度造林專案,推動亞太最大碳移除交易
印尼淨零路線:能源轉型和雨林碳權
生物多樣性:TNFD、自然基礎解方與永續發展策略
如果自然碳匯停止運作,會怎麼樣?
想種樹賺碳權之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自然氣候解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