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自然基礎解方(NBS)與自然氣候解方(NCS)介紹文章,近年許多自然生態類的碳權專案都會特別強調生態保育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附加效益,甚至有類似碳抵換概念的生物多樣性抵換(biodiversity offsets)出現。其實碳抵換的概念推動了許多年,依然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生物多樣性在更複雜、難以量化以及監管的背景脈絡下,肯定會走得更艱辛。
在生物多樣性議題方面,目前最常看到的應用詞彙是TNFD,和氣候類別的TCFD一樣是目前常在企業ESG報告中看到的條目框架。看到 South Pole 的推廣文章介紹到生物多樣性,那就一並將所有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資訊整理一下提供讀者參考。
(生物多樣性抵換先不細談,實務上最常討論與應用之處在於環境影響評估,但那會牽扯到過多和氣候變遷無關的細節。)
TNFD 是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的縮寫,主要目的是幫助企業和投資者識別、評估、管理與自然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它的目標是通過標準化的揭露框架,促進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影響的透明管理,類似於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在氣候變化領域的角色。
TNFD 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企業和金融機構披露與自然相關的風險與機會。這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生物多樣性是健康生態系統的基石,它不僅有助於增強氣候適應力,也推動了全球永續發展的進程。
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依賴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平衡讓各種生命形式得以共生共榮。在亞洲,從色彩斑斕的珊瑚礁到廣袤無垠的草原,再到濃密的原始森林,生物多樣性不僅承載了區域的文化根基,也是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
亞洲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其無與倫比的物種豐富度對地球健康至關重要。這些生態系統不僅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基礎,更是推動區域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衝擊,亞洲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空前威脅,物種數量銳減、生態系統惡化的情況日益加劇,這不僅危及自然遺產,也對經濟穩定與環境韌性構成嚴峻挑戰。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會嚴重擾亂碳、氮與水的自然循環,不僅加劇氣候變化,還削弱生態系統的碳吸收能力,即便全球每年可吸收多達 56 億噸的二氧化碳。根據 World Bank 的研究,一旦生態系統服務崩潰,亞洲可能面臨 GDP 減少 6.5% 的風險,同時氣候災害與自然資本退化可能引發通膨與市場震盪。
城市化、工業發展與大規模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正在快速改變亞洲的自然地貌,導致棲息地被破壞、物種瀕臨滅絕。過度捕撈及氣候變遷更是雪上加霜:氣溫升高、降雨模式變異,以及頻繁的極端氣候現象,導致珊瑚白化與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進一步威脅淡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紅樹林與珊瑚礁是目前最危急的生態系統之一。東南亞的紅樹林因養殖業擴張而大量減少,南海的珊瑚礁則因挖泥與填海工程損害嚴重。除此之外,農業用地的持續擴張也令森林、淡水及沿海生態系統備受壓迫,而這些生態系統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更是數百萬人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這些複合壓力將亞洲的自然與人類系統推向前所未有的危機邊緣。
在 COP16 會議上,亞洲多國展現出積極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決心。中國和日本重申對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 的承諾,並明確表示將全力推動「30by30」目標的實現。東南亞國家則強調跨國區域合作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保護紅樹林與珊瑚礁等共享生態系統方面。此外,各國一致呼籲增強資金支持與技術協助,以加速保育進程。這些行動體現了亞洲國家在面對本地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時的合作與共識。
在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日益嚴峻之際,亞洲的前瞻性領袖們正帶頭推動合作策略,以守護地球珍貴且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以下是一份將生物多樣性優先事項融入商業規劃指南: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 的第 15 項目標指出,金融機構與企業應全面評估並公開其在生物多樣性上的風險、依存度及影響力。這項趨勢正逐漸席捲全球,亞洲的企業與金融機構也開始積極響應。
一份完善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能夠清楚說明金融機構與企業如何在策略規劃與經濟決策中融入生物多樣性議題。這包括(但不限於):識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風險與商業機會、進行全面的影響評估與管理、明確利益相關方的網絡,並制定與業務運營相符的生物多樣性策略,以減少對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實現。
此框架的核心理念是優先避免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當無法完全避免時,應盡可能減少影響;若造成損害,則需透過修復生態系統進行補償。
減損層級提供了一套結構化指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專案規劃與決策流程中,實現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雙贏。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環境管理與規劃,用以有效控制並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全球每年用於對環境有害的補貼金額高達 1.8 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2%。要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並將資金投入自然恢復,制定與推動有效的政策改革至關重要。
這也為各國政府帶來強化經濟的契機,例如透過修訂現有政策,逐步取消農業、漁業、林業與能源領域中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補貼,同時推動支持永續發展與生態保育的政策。以蒙古為例,該國積極推行綠色增長策略,並制定與 SDGs 相契合的政策措施。
在食品、土地與能源等對環境影響重大的行業中,管理自然相關風險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依循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 的指導,全面評估並繪製其業務運營與供應鏈中的自然相關風險。落實 TNFD 建議有助於企業建立健全的政策體系,不僅涵蓋運營和財務活動,還能有效排除高風險行為,進一步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的達成。此外,設置完善的監測機制,可持續評估並提升企業應對與減緩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能力。
在宣布意向採用 TNFD 建議的國家名單中,亞洲公司占比高達 42%,居全球之冠,其中日本、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的企業為主力先行者。
自然基礎解決方案(如恢復紅樹林、減少海岸侵蝕、提升水質與復育泥炭地)對碳封存具有關鍵作用,還能同時帶來生物多樣性提升與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這些方案因其在環境、經濟和社會方面的綜合效益,受到全球廣泛推崇。
例如,South Pole 最近在哥倫比亞推出的 Alto de Ventanas 專案雖不位於亞洲,但展現了自然基礎解決方案如何促進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發展。該項目透過種植本地樹種與協助自然再生,在 168 公頃土地上恢復了多樣化且受威脅物種的棲地。透過減少土壤侵蝕、改善水分滲透與調節水流,強化的水管理措施也為本地物種繁殖與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持。不僅如此,這些復育工作還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帶來經濟收益。企業與個人也能透過購買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參與並支持這些有意義的自然投資計劃。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ICVCM核可三項REDD+方法學,更公正可信的森林保育碳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