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口罩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物品,一夕之間成了全球民眾的生活必需品。而說到口罩品牌,3M 絕對是最常被提起的名字之一。
然而,與中國 A 股上多家口罩製造企業股價逆勢大漲不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 3M 卻沒能享受這波「口罩紅利」。從 1 月 27 日到 2 月 3 日短短五個交易日內,其股價下跌了近 11%。這不禁讓人疑惑:在全球瘋搶口罩的時候,3M 為何股價反而持續走跌?
答案是,口罩根本不是 3M 的核心業務。
儘管口罩賣到斷貨,但對這家市值高達 900 億美元的企業來說,口罩業務的比重其實非常小,小到財報中根本不單獨列項。3M 的真正實力與故事,得從它的名字說起。3M 是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的縮寫。沒錯,很難想像。3M 原本竟是一家礦業公司。它的創立時間是 1902 年,創辦人來自五個不同背景:廚師、醫生、鐵道主管、肉鋪老闆與投資人。他們的初衷很單純——開採一種名為「剛玉」的礦物,這種礦物堅硬無比,是製造砂紙和砂輪的理想材料。
然而事與願違,他們挖到的不是剛玉,而是毫無商業價值的斜長岩。原始股價一落千丈,有如作家弗吉尼亞·哈克在 3M 傳記中形容的那樣:「3M 的股票在酒吧裡能換來一小杯威士忌。」
走投無路之際,創辦人們靈機一動:既然找不到好材料,不如自己製造砂紙。這個轉型讓他們踏上漫長且充滿挑戰的創新之路。從產品品質不穩、濕氣影響乾燥、客戶退貨等問題開始克服。
1921 年,3M 推出了革命性的「 防水砂紙 Wetordry 」總算是讓業務站穩腳步。這款砂紙可在濕潤環境中使用,應用更廣泛,同時象徵著 3M 的技術實力開始成型。
某次,一位名叫德魯的工程師到汽車工廠測試砂紙。意外聽到工人抱怨市面上的遮蔽膠帶會留殘膠、影響噴漆。他便隨即展開開發行動,最終在 1925 年推出世界第一款易剝離、無殘膠的「 Scotch 遮蔽膠帶 」。 3M 就此踏入黏著劑市場,並逐步推出透明膠帶、雙面膠等實用產品。
這次經驗讓 3M 意識到創新不該被過度限制,公司遂推出「15% 法則」:員工可以將 15% 的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發項目上。這一制度也啟發了 Google 日後的「20% 創意時間」政策。
也因此,許多意外誕生的產品成了經典:用於交通反光標誌的 Scotchlite 反光材料、織物防護劑 Scotchgard,以及我們熟知的 Post-it 便利貼,都是來自自由創新的結晶。甚至是因應空氣污染研發的防護口罩,也只是 3M 廣大產品庫中的一員。
如今的 3M,早已不是一家只靠膠帶或口罩生存的公司。它的業務橫跨醫療保健、交通運輸、電子材料、工業安全等眾多領域。
有人形容它的產品範圍「 除了上帝,什麼都做 」。
2002 年公司百年慶時,正式將名稱簡化為「 3M Company 」,不再強調其礦業起家背景。
過去,3M 曾從錯誤中創造奇蹟,將失敗轉為轉機。如今面對新一波危機與挑戰,這家百年企業是否還能再次化險為夷?歷史證明,3M 的強項從來不只是產品,而是那股不斷創新的精神。如今,3M這家百年老店已有6萬多種高品質的產品被開發出來。但可能他們的創始人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礦場竟然可以搞出了這麼多「傳奇」……
資料參考 : Wiki、3M company、techorange、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