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一場差點奪命的重病,會在我 34 歲時發生。
那天,我只是突然劇烈胸痛,喘不過氣來。
送進急診後的診斷是:主動脈剝離 Type A。需要立即手術,開胸、置換主動脈,否則死亡率極高。
在命懸一線的那個晚上,我沒有時間做任何的思考
「家人在哪?」
「有遺憾嗎?」
「老婆怎麼辦?」
「保險理賠嗎?」
⸻
後來,我才發現:保險買對與否,差異非常殘酷。
我當時人在香港,幸運的是,我有以下保險配置:
• 香港本地重大疾病保險(重大疾病險)20萬美金保額
• 台灣的實支實付醫療險(附海外理賠條款)30萬台幣實支實付額度
手術後深切治療病房3天,後續轉公眾病房住院數日,再經過數週康復,身體才慢慢穩定下來。那段時間,我除了要恢復身體,更要面對香港12萬多港幣的醫療費用、收入中斷、與生活成本。
也是那時,我第一次真正體會「保險」的意義:
一份買對的保險,讓我專心活下來;
一份買錯的保險,只留下煩躁與補件追問
⸻
香港保險公司的處理出乎意料地快。
我在提交手術報告、診斷書與住院記錄後,一週內就完成理賠。
保單條款清晰,認定主動脈剝離為重大疾病項目,全額一次性給付到帳。
加上前十年額外賠付,數十萬美金這筆理賠金,不只是錢,是給我與家人真正的安全感。
但台灣的保單卻是另一回事。
我原以為有實支實付可以補償醫療費,但需要完成關鍵程序:
• 保險公司要求「中文翻譯」及「公證文件」
• 醫療必要性需要確定(雖然手術是急救)
• 理賠金額被因收據僅顯示住院天數,實支實付第一時間僅賠付日額
• 返台後還得再去香港醫院,現場通話台灣保險理賠部證明收據僅有住院無雜費
⸻
香港公眾醫院開立收據(住院無雜費),是依照醫療管理局的相關規定辦理,合法合規。
台灣商業保險,依照條款辦理理賠,也是合乎規定。
全民健康保險,因為要審查醫療必要性確定,需要專家認定也是三個多才結案。
最慘的就是我因為兩邊規定不同,整整耗費大半年才徹底完成賠付,活脫脫就是環境差異下的犧牲品。
🎉 結果:
最終保險公司依據我提供的說明與佐證,同意以「和解性補償方式」進行追加給付,順利完成理賠。
⸻
這過程,我學到一件事:
跨境保單不是不能買,但要買得懂。
很多人會想說:「我在台灣早就有買保險了。」
但條款、國家醫療制度、與保險公司實際理賠經驗,真的差異很大。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是那份香港保單給了我最大的支持。
這不僅是因為相對便宜、額度高,更是因為它設計得好、條款符合醫療情境、保險公司懂你在用的醫療系統。
⸻
真心希望沒有人像我一樣,在海外手術後還要煩惱「理賠這件事怎麼那麼複雜」。
能夠有點頭緒去處理理賠問題。
我也不是要否定台灣的保單,只是想說:
跨境的差異即使一開始不可以也不要輕易放棄,透過申訴管道,只要合理都是有機會突破困境的。
當時的台灣並沒有相對應條件的產品能夠購買,很慶幸當時去了香港投保重大疾病,我做對了這件事,否則,現在可能無法靜下心來寫下這段經歷。
⸻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