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我和先生參加了一場理財講座,說是學習,其實更多是體會。
講師從全球視角談起,深入探討「租稅身份」、「財富永續」與「市場趨勢」。坦白說,很多專業名詞我聽得似懂非懂,但在那間滿是輕聲細語與點心香氣的會議室裡,我卻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來自未來的重量,來自「如果有錢,我該怎麼辦」的自問。講師的一句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沒錢沒事,有錢會發生很多事。」
這句話說得很直白,也很真實。的確,當口袋空空時,我們只求溫飽;可一旦擁有資產,就開始思考分配、繼承、稅賦、風險、法律……以及,那些我們平時不願面對的人性與關係。
講座也提到,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認真工作」,有工作的動力。但如果孩子從小生活無虞、資源豐沛,會不會反而失去了奮鬥的意義?到底是「有錢好」,還是「沒錢好」?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題。
在談到全球財政趨勢時,講師語氣低沉但清晰。他說,如果九月美國真的降息,那意味著經濟走緩、消費疲弱。美元的地位仍舊堅固,彷彿就算和上帝喝咖啡,也還是用美元結帳。聽得我們一笑,但笑裡帶著對未來局勢的隱隱不安。
至於外匯、債券、醫療與科技產業的趨勢,那些數字與趨勢線固然重要,但我更關心的,卻是那張人人都放在皮夾裡的卡片——健保卡。講師說:「很多人其實不是為了國籍而煩惱,而是擔心哪裡的健保制度對自己最有保障。」這句話讓我深有所感,原來所謂的「身分選擇」,背後隱藏的,是人類最本能的安全需求。
在會後喝茶的時間,我試著整理了一些重點,但比起數據與條文,我更在意的是這場講座帶給我的反思:
我們努力累積財富,不是為了變得「有錢」,而是希望能夠在風雨來臨時,擁有選擇與尊嚴。可是財富真的能帶來安全感嗎?還是,它只是把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推入更複雜的局裡?
這場講座,或許我沒完全聽懂,但它像一面鏡子,讓我重新審視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