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照顧的孩子」變成「照顧父母的大人」,體悟到的不是怎麼孝順;而是怎麼不再想改變他們。
有一次媽媽在電話裡又嘮叨著一些早已聽膩的話,我忍不住頂了幾句結果她沉默了,我也心煩地掛掉電話。
事後坐在沙發上情緒不是難過,而是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為什麼跟父母說話總是這麼沒耐心?成年後我越來越少「頂嘴」,卻也越來越不會「好好說」。而這樣的處境其實比爭執更讓人心酸-是的心酸。
我們為什麼難以和父母溝通?
小時候,我們依賴父母的意見;長大後,卻常對他們的意見感到「多餘」。
父母也從原本的主導者,變成我們眼中「不理解我們」的人。
心理學上說,親子關係的矛盾,常來自「角色轉換」的不適應:我們成了照顧者,但情感上卻還停留在被期待理解的小孩。而我們的不耐煩,常常是因為內心深處仍在渴望父母改變、配合,甚至「尊重並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

最美的距離
放下「想改變他們」的執念,關係才有緩衝的空間
後來我學到一個觀念:「尊重父母,也接受他們不會改變的事實。」
我開始少說道理、少辯駁,反而用問句協助理清父母的情緒:「你是擔心什麼?」、「你希望我怎麼做會比較放心?」這樣的語氣,讓對話空間慢慢打開父母也感受到被理解。溝通不是說服,而是讓彼此都有被重視地表達自己。

此刻啟動耳朵的功能就好
照顧不是控制,而是理解界線
在陪伴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我也開始重新理解一件事:我們無法替他們承擔及有效改善老化帶給生活的困擾,除了接受還要有包容的心陪伴。
界線,並不是冷漠,而是愛得剛剛好的距離。
讓他們還是保有尊嚴、選擇權,也讓自己不因為過度責任而身心疲憊。
最好的陪伴,是能安靜地愛父母
成為大人不是反過來控制父母,而是學會在愛裡沉穩下來。而這需要反覆的練習必要時還需要尋求幫助;避免安靜的愛變成內耗。
有時候少說一點、慢一點、不急著改變他們,是成熟智慧的表現讓我們一起朝這方向學習吧!

孩子的耐心陪伴-是父母安全感的來源
你最近一次和父母的對話,是愉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