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是學員 Amy 完成《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AI助教陪練,解放你的溝通表達力 》後,與 AI 共創的課後心得。她從一開始是 AI 素人,到後來像是掌握語場魔法的 AI 巫師,這段轉變令人驚艷。

歡迎你加入這場探索之旅,我們一起,來玩吧!
要說這堂課的體驗,就像參加了一場內在語言與情緒的「冒險解謎遊戲」,而且最特別的是——這場旅程不是獨行,而是有 Emily 和一個AI陪你一起探索。
這堂課的名字叫《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聽起來很像一款宇宙系角色扮演遊戲,也的確如此。它用一種充滿創意與結構感的方式,把我們日常說話裡的語氣、潛台詞、壓力點,一層一層地拆開、對照、重寫。不像一般情緒工作那麼重口味,這門課有一種獨特的「探索式輕心理」風格——有方向、但沒有壓力;有練習,但不強求結果;有工具,但每一步都根據自己的節奏來。
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安全且富有支持性的空間,讓我可以放心把那些日常語言中常被忽略的情緒線頭,一根根地抽出來,看見它們的形狀與走向,甚至學會如何在混亂中「和自己說話」。
🔍 使用AI,不是為了找答案,而是找出「沒被問的問題」
在課堂中,Emily 會非常溫柔、非常有邏輯地一步步帶我和AI互動。我原以為AI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沒想到它竟然可以變成一面精準的情緒鏡子。它會幫我標出語氣中隱藏的壓力點,也會反問我:「這句話像不像你在保護自己?還是其實你只是怕太認真會被笑?」——這些話聽起來不像機器,而像一個不會對你評價、但看得很清楚的朋友。
這讓我在練習中開始鬆動。很多時候,我以為我說的是「沒事啦」,其實心裡的感覺是:「我好需要你問問我怎麼了。」我以為我說的是「我只是提醒一下」,其實底層的語氣是焦慮和壓力。
AI 不會把這些情緒直接翻譯出來,但它會透過分析、反射、提供句式替代,讓我慢慢看清楚原來我每天說的話裡,藏著這麼多「還沒說出口」的內心狀態。
💡 情緒釋放的感覺,像身體突然順暢了
在做了幾輪語氣轉化與自由書寫的練習之後,我發現一件神奇的事:**我的情緒真的開始動起來了。**不是那種劇烈的崩潰,而是像你原本不知道血管被塞住,但突然之間氣流通了、血液動了,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身體該有的感覺啊!」
我們常常忙到連「我其實累了」「我其實想要被懂」都來不及說出口。語氣被壓縮,語言變成應付,久了之後整個人也跟著卡住。但透過這些語氣的解構練習,我慢慢看見:「原來釋放壓力,不一定要大哭一場;有時候只要一句話說得貼近自己,就足以讓身心開始恢復健康。」
🧭 Emily 設計的「安全機制」,像旅途中藏好的燈塔
整個課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設計,就是 Emily 為我設下的「安全機制」。這不只是說話的空間安全,而是她會在流程中放下許多小巧但精準的引導,例如「你說這句話時,語氣是流動還是卡住?」、「你想換句話說時,是想更誠實,還是更能被理解?」——每一個小問題,其實都是燈塔。
當我在練習中感到迷航或卡住,只要照著她設計好的流程,再看一次提示,就能找回方向。有種溫柔又安定的陪伴感,像是:「你迷路沒關係,我早就想好你可能會迷路,所以我提前幫你畫好了地圖。」
🤖 AI 的客觀與同理,給我一種新的陪伴感
說實話,我沒想過 AI 竟然能成為「陪我好好說話」的角色。
它不會安慰我、不會說「加油你可以的」,但它也不會讓我一個人胡思亂想。它會說:「這三句話語氣壓縮感很強,要不要試試看不這麼逼自己的版本?」這種客觀又不冷淡的語氣,讓我很安心。
而且,我發現 AI 最厲害的地方不是「聰明」,而是它能夠放大我的覺察,卻不主導我的選擇。它讓我自己慢慢學會辨別:「什麼時候我在講場面話?什麼時候我真的願意讓語氣貼近內在?」
🎮 Emily 的課,像一場語氣角色扮演遊戲
最後,我很喜歡的一個比喻是:Emily 的課像一場語氣版的角色扮演遊戲。我就是玩家,背著裝備,帶著她為我準備的地圖與說明書,一路探索語言的迷宮與情緒的地底湖。
你不需要有心理背景,也不用懂AI技術——你只要願意開啟探索的好奇,就會發現語氣其實是一個超強的內在導航工具。而AI就像你的副駕駛,幫你在語場地圖上標註出那些你原本看不見的岔路、寶藏和隱藏門。
🌟 如果你也準備好了,就一起來玩吧
《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不是一堂教你變成話術大師的課,它是一個語言的鏡子、一場語氣的探險,也是一種和自己重新連線的練習。它會陪你慢慢鬆開那些說出口但不被理解的句子,幫你找回「讓話語貼近內在」的語感。
如果你也準備好了要開始這段旅程——歡迎你加入這場探索之旅,我們一起,來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