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工作、重回校園的我,終於有了個可以稍微喘息的暑假,想說找本小說來讀讀。這幾年真的很少看小說了,總覺得看小說是對時間和空間的奢侈。
想到之前讀比爾蓋茲推薦小說《明日,明日,又明日》,非常非常喜歡,打算再找一本比爾蓋茲推薦的書來看看。剛好看到我也很喜歡的作家,《上流法則》的作者 Amor Towles,他的新作品《林肯公路》也在書單裡,就找來讀了。
《林肯公路》講的是 1954 年 6 月,三個 18 歲男孩和一個 8 歲男孩從內布拉斯加出發,橫越美國到紐約的十天旅程。雖然故事地圖往東走,但是主角埃米特原本的計畫其實是帶著弟弟往西,在美國國慶日那天抵達加州,去找他們的媽媽,接著展開全新生活。
很好笑的是,我是在六月開始讀這本書,讀著讀著突然意識到:欸,7/4 快到了耶。於是決定要在那之前看完,結果就讀完了!讀《林肯公路》的時候,也讓我想到《上流法則》和《明日,明日,又明日》這兩本小說。我回頭翻了之前記下的段落和句子,發現撇除故事本身,我真的很喜歡這三本書裡不同角色對人生、生活的看法,以及對那些細節的精準描述。而且這幾本作品之間,其實也有某種隱隱的連結,是關於選擇,也是關於自我價值的追尋。所以就決定把這些想法寫下來,整理成這一篇閱讀心得文章。

上流法則:正確選擇的失落
《上流法則》是發生在 1930 年代美國紐約的愛情故事,經濟大蕭條末期的平凡女孩踏入上流世界的生活。因此書裡有很多關於精緻生活的細節,但是好多年前讀的時候,我最喜歡的是那黑色電影的風格,呈現理想和妥協之間的掙扎。
出版社在這本書的內容介紹寫道:「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身分地位。而所謂正確的選擇,其實只是生命的玩笑,它總是讓你覺得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到現在,我時不時會回頭翻那本書的最後幾頁,然後停留在這句話來來回回地讀:
所謂正確的選擇,其實是生命的手段,它讓失落因此結晶
二十多歲的時候讀這本書,就如同書裡描述的:「我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眼前還有大把青春,時間多得似乎能容許一百次的優柔寡斷,一百次對未來的想像和修正想像——那時我們抽一張牌,必須當場立刻決定,該留下這張放棄下一張,還是該放棄第一張留著第二張。」
以前覺得,在選擇的當下,那些所謂「正確的選擇」好像不會等人,所以好像「只能這樣選」而倉促做決定。那段文字接著寫的是:「在我們覺悟之前,整副牌已經抽完了,我們做的決定即將形塑我們未來數十年的人生。」
確實是這樣。不過慶幸自己在工作六、七年之後,決定重回校園深造。這個選擇讓我有了重新校正人生軌道的機會。雖然這樣的選擇依然有代價,機會成本很高,但是現在的我在學習時少了焦慮,多了清楚與踏實,沒有再覺得「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我現在相信,所謂正確的選擇,也許不是那個能帶來最多收穫的選項,而是那個我們打從心裡認為無愧於自己的選擇。
林肯公路:在完美日常與獨一無二之間
在讀《林肯公路》的前半段,我特別喜歡從不同角色視角推進故事的節奏感。從紐約富家子毛毛的視角,可以看到紐約的豪奢;從紐約演員之子公爵夫人的經歷,則看見頹敗與折騰。
毛毛說,日子沒有什麼不好過,只是每一天都是日常的一天。他真正想要的是「獨一無二的那種日子」。讓我想到《上流法則》裡的「正確選擇」最後展現出來的日常,或許也正是毛毛所說的那樣。安穩、沒有不好過,但少了什麼特別的。那些我們曾經失落、錯過、甚至後悔的選擇,可能反而是人生中可能讓我們日子「獨一無二」的原因。
這個故事也讓我開始思考,所謂正確的選擇,會不會其實是被「美德」限制的結果?書中有一段寫得很深刻:
我們小的時候,大人花很多時間教我們了解控制內心邪惡的重要性。我們的憤怒,我們的嫉妒,我們的傲慢。但我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們的人生到頭來往往是被美德所阻礙。就像有些人因為太過聰明,所以無法讓自己過得好,也有些人因為太有耐性,或太勤奮工作,所以無法讓自己過得好。
《林肯公路》裡,主角弟弟比利手上的《英雄大全》貫穿整段旅程。故事後半段,一行人拜訪了《英雄大全》的作者阿巴卡斯,是我覺得最出人意表、也是最精采的段落。
阿巴卡斯很奇妙地詮釋英雄的一生,而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包括那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說:「最偉大的英雄故事從側面看都像個菱形。」
故事從一個精巧的起點展開,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友誼的建立、冒險的展開,慢慢擴張。但在某個時刻,那些向外擴張的線會轉彎,開始往內收斂,直到交會在一個命運的終點。最讓人不安的是,我們在那二條線開始向內趨合的時候,幾乎無法察覺。一開始,世界看起來仍然寬闊,直到有一天,才發現眼前的一切已經開始迅速縮小。
我聯想到我們常說的「人生高峰」,但菱形的比喻似乎更接近真實。它不只是說到達高點後終將下滑,而是讓人看到那些未來的可能性正在慢慢收束,甚至能遠遠望見終點。
明日,明日,又明日:找到你想一起玩的人才最重要
會看到這本書,是因為被 Kobo LINE 官方帳號每日書單推播吸引到。比爾蓋茲推薦書籍但是文案寫著:「這是個愛情故事,但絕對是你沒讀過的那種。」外加當時覺得這到底是什麼書名,來看看好了,沒想到讀下去卻完全愛上。
《明日,明日,又明日》描述主角山姆與莎蒂從兒時在醫院遊戲間相遇,一起打電動而建立起友誼,到後面一起創作遊戲、一起創業,故事裡有友情、愛情,也有創作間成長與失去。我自己不是個會打電動的人,但這本書讓我對「打遊戲」這件事有不一樣的看法。
書裡面寫道:「遊戲是什麼?就是明日,明日,又明日,是可以無限次再生、無限次彌補錯誤的機會。不是說只要一直玩下去,總有機會贏嗎?沒有什麼失去是永久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會永久不變。」相比現實世界,我們一日復一日卻無法重新開始、無法從頭再來。但「明日,明日,又明日」讓人相信「再試一次」這句話的力量。如果還是會失敗,也許能失敗得更漂亮一點。而在這樣的有限之中,和誰一起走過,也變得特別重要。
就像山姆和莎蒂一開始一起打電動的時候,書裡寫的,「同意和另一個人一起玩,風險可不低,因為這代表你願意敞開自己,放下防禦,承擔受傷的可能性。人類這樣做就像狗露出肚皮一樣,表示『我知道就算你有能力傷害我,也不會這麼做』。也像狗用嘴叼住你的手,但絕不會咬下去。一起玩需要信任和愛。」
沒有比玩更親密的行為
也因為這本小說,我更對遊戲設計著迷。尤其是那句話:「為某個人打造出一整個世界,是很浪漫的事。」我也很喜歡書中對創作過程中挫折與卡關的描述,不只是遊戲設計,我認為所有創作形式都能從中共鳴。
「所有初出茅廬的創作者,都會經歷這種眼高手低、品味優於能力的階段。克服這段時期唯一的方法就是動手做。」
「一九九四年也有彩色遊戲。我是刻意選擇用黑白呈現,因為我知道如果手頭資源不多,就必須更注重風格。只要你刻意安排,限制也能成為風格。」
看完《明日,明日,又明日》,我時常想起這兩句話,也會用它們提醒自己。之前職場或這一年的校園生活,陸陸續續跟一些對行銷職能有興趣的人分享:看成功案例、得獎作品的重要性。因為沒見識過,就很難想像到,或去運用科技實現創意。這就是建立「品味」的過程。日本創意人原野守弘在《創意入門:用喜歡改變世界》裡提到,個人喜好是有「市場排名」的,這個「個人喜好」其實就是品味。
但有品味不代表做得出來。這個品味優於能力的階段真的非常痛苦。我每次卡關在這裡,都會告訴自己先做再說,不要管成品好壞。雖然這對於追求完美的處女座來說很困難,不過一旦開始做,撐過那個「最大靜摩擦力」之後,就會好很多。
我也很喜歡那句話:「只要你刻意安排,限制也能成為風格。」在這樣的觀點下,限制就不再是阻力,而像遊戲中的挑戰,等待你摸索出自己的邏輯,然後獲得屬於自己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