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字路口的指南,我讀大人學選擇

2024/02/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春節讀的第二本書:大人學選擇


先說說與此書邂逅的因緣吧!


我參與的電子書商家,平時會有閱讀馬拉松活動,不過會有類型的限制,我書櫃中的書不一定符合,然而,春節期間則是非免費書籍都可以參賽,加上參賽過程中,讀書之餘也可以累積紅利再換書,因此,通常我會選擇參加。而本次活動中,有一個自選項是「犢力回顧選書」,限定從商家選書中挑其中一本讀,以完成連線任務,我看著,有二本書吸引我的興趣,其一是「台灣經濟四百年」,另一本則是此書,前一本書,是莫名對台灣發展史有好奇,大概也是過往所讀的書籍中,很不同類別的書;而後者,則是想看看其他者又怎麼定義"大人",如何看選擇。


或許因為自己現階段的狀態使然,也可能此書是二位作者共同書寫,文筆與觀點並不會完全相同的關係,雖然讀完整本書對於前半段有許多共鳴,後半段能產生共鳴的篇章則少了許多,然而,一本書中能取其中自己拿來學習使用的,足矣。


同樣寫著與「人生」相關的書,這一本和上一本(你以為的「高效人生」是怎樣呢?我讀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的味道就很不同。果然是商管背景的人,讀著,字裡行間是商管味,也使我連結了過去商管工作經驗,以及商管工作的友人。雖然如此,也還是有幾段內容特別有感,如果要找出其中三個做為日後生活中可以拿來提醒自己或應用的,我會選擇以下:


一、稻盛和夫  &  袁了凡


過去,我並沒有什麼興趣想看稻盛和夫相關的內容,即使知道他是一個很偉大、很優秀的人物。但,我感謝這世界上有文字、有影音,也有人幫忙從事翻譯等作業,才能在他離世之後,因著這本書所提到有關稻盛和夫的思想,進而產生興趣之際,仍能讀到這位經營之聖的思想,向他學習。


依著書中引用稻盛和夫所提的「所謂的人生,是由兩件事組成的:『命運』加上『因果法則』」,以及文中相關的內容,我也去找了他的影片《人為什麼活著》,看著,很是感動。影片中,雖然稻盛和夫說,他的改變機緣之一也是因為讀了「了凡四訓」(《陰騭文》),然而,自此之後,他每一刻都盡可能懷抱利他之心來做事,讓原本看起來倒霉的人生漸漸開始不同。 


此外,稻盛和夫也提及,身為人類的我們,依然避免不了惡心,但是,我們可以修練,見到惡心起時,就要像打地鼠的遊戲那樣,將它打消,這和華人社會所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同樣的意思。雖然,每個人出生時,就有其命定的人生方向,可是,我們依然可以在每一時、每一刻的選擇之中,以善念、善行來選擇和行動,如此,雖然命中不會變成郭台銘、賈伯斯、馬雲⋯⋯,卻也依然能成就自己的小花園。


「羨慕賈伯斯、郭台銘、馬雲所成就的霸業嗎?我相信那是結合天時、地利、與機緣而成的火花,就像森林裡的千年神木一般,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也同時相信,只要目標明確,持續灌溉,終有一天就算沒有神木,也能培育出屬於自己的花圃。」


寫到這裡,不得不提剛入社會時,有幸遇上的好老闆張威珍(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年輕時的他雖然脾氣挺大,但是,他有一顆利他的心,那些年能在他的公司裡工作,真是一種福氣,雖然後來因為自己生命道路的選擇不同而離開了那裡,但我依然不時在內心感恩生命中能遇見他。如今的事務所,規模變得比過往更盛,甚至加入B型企業,它的發展,是善的結果呀。



二、改寫問題,從「是非」到「問答」


書中第二個很棒的概念是把人生中的是非題做一點修改,變成含有「人、事、時、地、物」的題項。


「寫問題的時候切記,不要寫成「我該出國念MBA嗎?」這樣的是非問句,而是要思考自己「期待的結果」、「理想的狀態」會是什麼。而且敘述中最好包含「人、事、時、地、物」這幾個元素」
例如:我明年在美國讀書並取得 MBA 學位拆解「人」(我);可以置換成:我跟老公、我跟朋友……拆解「事」(讀書);可以置換成:遊學、打工、正職工作、訪問、旅遊……拆解「時」(明年);可以置換成:其他可能時間,例如再過幾年想生孩子的時候……拆解「地」(美國);可以置換成:其他近一點的國家,甚至是國內……拆解「物」(MBA學位);可以置換成:其他學位,或是薪資、工作資歷、人脈……


提個好問題,真的很重要。由是非到開放性的問答,人的思考也會不一樣。忽然想起,這一點在諮商裡也會有類似的概念,和個案談話時,如果提了一個YES/NO 或封閉式問題時,個案的回答會很簡短,但若換了開放的問句,則幫助個案看到更多的面向。


因為不曾想過這個方向,所以特別喜歡這個是非改問答的方式,未來陷入慣性地向自己提出㫵非題時,也記得轉個角度,改一改題目,先不說能否解決問題,不過,一定能先打開較封閉的思維,而有不同的想法進入。



三、誘拐自己的方式


把一個我們想要越過的大障礙切成多個小障礙,這樣你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會很省力,也都很理所當然。回到我們自己的人生選擇和難題上,尤其是面對那些明知要改變、卻踏不出第一步的事情上,比方說換新工作、到海外拓展新商機、拜訪難搞客戶等等,第一步就是「任務拆解」,並在接下來的每一步告訴自己:我還沒有真的要下定決心,或者說,我也可以不急著決定,我只是把眼前的小步驟做好,而且隨時可以退出。如此一來,我們有很高的機率能夠一步步「誘導自己」,最後會發現,只剩1%的路徑就能到達終點。


雖然上文引用書中的其中一個段落,但我覺得更精采的是作者舉他自己出國留學的例子,可以看見當時的他如何一步步拆解,讓每一步都有一些前進、有一些效益,卻又不讓自己感到壓力的方法。我們人生中,或許也會有很多類似於既渴望,又因為某些原因而難以抉擇的時刻吧,又或者有一些很想完成的目標,卻又因為感覺過於龐大而難以行動的夢想。


拆解,並且專注在每個小行動中,這個方式和諮商學派裡的焦點解決很像,我記得當年在參與焦點解決訓練課程中,洪莉竹老師的這句話,特別觸動自己,雖然當下記不得每個字,因此可能稍微更動了,但是,它現在變成我書桌前、筆記中的提醒:看自己的每一小步逐步向前;從已有的繼續前進。


對我來說,每天做些支持夢想的決定是最後靠近夢想的機會之餘,這句話其實也在鼓勵自己看見已經行動的每一小步,給予鼓勵。並非達成夢想才等於優秀,過程中的努力也值得肯定。畢竟,最後會如何,有時真有機緣與命運的安排在其中,但我們能掌握的,就是懷抱良善的意圖,做眼前的每一小步。



人生沒什麼真正重大的關鍵選擇;
每天的細微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十多歲剛出社會時,母親勸我別那麼好高騖遠,事務所的所長提醒我不要只看見自己。我想,他們的意思並非要我不去夢想,不考慮自己,而是追求夢想之際,更要落實於眼前的每一步;照顧自己的需要之外,也將他人放進來。只是,自己資質愚鈍,那時並不能體會與理解背後的心意,後來,隨著時間的洪流、生活事件種種,漸漸將這些拋諸腦後了。


如今回頭再看,慶幸過程中依然遇到不少他者的引導和指正,也可能自己良善的本性仍盡力地想保有下來,因此,雖然沒有了不起的成就,也依然順遂平安。從今爾後,也持續地期許自己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抱著利他的心意去做,並且安住在眼前每一刻的選擇和行動裡。



最後,附上書中所提關於「選擇」的十大原則提供在選擇中不知如何是好的朋友參考:

  1. 哪一個選擇可以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2. 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3. 不要在憤怒或不平時作出決定
  4. 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樣,並預作準備
  5. 計算成本,尤其是機會成本
  6. 難以決定時,嘗試把狀況推到極端
  7. 還是很難選擇時,逼自己做小實驗
  8. 無論如何,不要盲從跟風
  9. 有機會,多學習別人的選擇邏輯
  10. 選錯沒關係,要有轉軸或停損的勇氣
100會員
133內容數
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很滿意,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沒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慢慢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